古语有云:“日出千言,不损自伤。”
话说多了伤元气,话说错了伤和气。
人最高级的活法,不是滔滔不绝,而是“安安静静”。
正所谓,智者语迟,愚者话多。
“少言寡语”有助于我们内省和思考,可以增进一个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洞察力。
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人活到一定的年纪后,要学会“守口如瓶”,少说话,就是最好的养生。
01 少说话,养身
《黄帝内经》中曾提到:
“五音伤精,五色伤神,五味伤气。”
光怪陆离、声色犬马的时代里,过多地说话,会损耗我们的生命精华。
古语中,也常常有关于要少说话的言论。
比如,“食不言,寝不语”;比如,“食上不得语,语而食者,常患胸背痛”。
话不同,但意思基本一致,说的是吃饭睡觉时要少说话。
少说话,养身,这是古人用他们的经历给我们总结的人生经验。
其实,不仅是吃饭睡觉时要少说话,日常生活中,更要少说话。正所谓,话说多了伤元气,适时选择沉默,才是修身养性最好的方式。
相信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跟朋友聊天,说到高兴处眉飞色舞,聊到伤心处暗自神伤,不知不觉中,生出一丝疲惫感。
有时候,闭嘴就是一种养生。
多言,就是在消耗自己,会引起情绪的波动,而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健康。
少说话,就是在保护自身的能量,守住自己的健康。
就像《黄帝内经》里的另一句话:“言语以当,精气乃存。”
好的生活,应该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少言少语,按部就班地过好每一天,或许有些平淡,但只要你能够养好自己的精气神,就能将日子过好,将自己照顾好。
02 少说话,养心
董宇辉曾表达过一个观点:
“一个人一辈子说的话是有限的,过度表达就会造成巨大的精神内耗。”
真正厉害的人,往往都是沉默的。
他们有一种向内求的智慧,能在该表达的时候落落大方,在该沉默的时候闭口不言。
遇事与人争辩的时候,未必能得到一个好结果,要知道,真理不需要辩,歪理任凭你怎么去辩,对方都有一百种说法等待着你。
自己被人误解时,过多地去解释,一味地奢求别人都能理解你,会令人失望,最后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疲惫。
当你看不惯别人,试图劝说时,两个人的分歧会越来越多,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而那些试图劝说的念头,也会无果而终的。
有道是,辩不如讷,语不如默。
与其求着让别人认同自己,理解自己,不如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不要去打扰别人的因果,要知道,凡是劝不动的,拦不住的,那就是命,不如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少说话,养心,无论外界多么喧闹,都要保持内心的安宁,只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只倾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
看破不说破,知人不言尽,与人留有余地,才能进退自如。
少说话,是最好的养生,是处世的智慧,是一个人的修行,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