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

  “在这部再版著作中,新一代的学子交出怎样的答卷,读者会作出自己的判断。我希望,这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精神对话与学术漫游。”“钱理群现代文学课”系列的第二本著作《现代小说十家新读》日前出版,钱理群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

  《现代小说十家新读》是根据钱理群教授在北京大学1995年秋季学期开设的“40年代小说研读”课程内容“开箱”整理而来。30年后,当年亲历这次讨论课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吴晓东领着新一代学子在前辈的光环下重释这些作品,加入了现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新的解读文字,贡献了新的方法论视野,可谓两代中文系学人对“40年代小说研读”的课堂实录。

  书中选取萧红、李拓之、沈从文、端木蕻良、路翎、冯至、废名、卞之琳、张爱玲汪曾祺10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及学术研究,从萧红《后花园》对人的存在的探讨,到张爱玲《封锁》是否“意义过溢”,再到汪曾祺《异秉》新旧两种版本的对读……以课堂实录、师生平等交流的形式,重返文学现场。


  钱理群在图书分享会上。(左二为钱理群)图片由方所北京提供

  “多少摆脱了功利性的求知和探索的精神”

  今年85岁的钱理群,头戴黑色贝雷帽,满头银发,笑容可掬。他直言,编辑这套“钱理群现代文学课”丛书,给他回顾、总结自己的人生之路,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人到了老年,就要回到永恒的生命之问:“我是谁?”在2022年1月的日记里,钱理群曾这样写道:“从根本上说,我是一个‘思想者’。更准确地说,我是一个‘思想的漂泊者’,而我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实践性’。”

  “40年代小说研读”开课于1995年的北大中文系课堂,回顾30年前的研读课,钱理群总结道:“我把这门课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对话与漫游’,这不是老师一个人独语,而是选择了‘我在学生中’这一独特的视角,是一次对话和集体漫游。对话有4层含义,学生(研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与作品的作者对话、学生与老师对话,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而对话又采取‘精神漫游’的形式,老师和学生都有极强的自主投入与交流。”

  钱理群表示,这些对话整理成书后,又形成了3层结构。“先是‘领读者言’,即老师的总体导游,再是‘众生喧哗’,是老师与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讨论。每一次由一个学生作报告,然后集体讨论,最后由老师作点评。最后一节是‘纵横评说’,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由老师提升到文学史的大视野和高度作宏观的上世纪40年代小说的历史地位与总体结构的论述。”

  钱理群说:“在我心目中,‘教师’的地位高于也重于‘学术研究’。我也深深感怀于那一代研究生们对学术所葆有的单纯的热情,以及多少摆脱了功利性的求知和探索的精神。”

  北大中文系教授、《现代小说十家新读》的另一位主编吴晓东,20年前还是留校不久的“青年教师”,当时全程旁听了钱理群老师的“40年代小说研读”课,他坦言,“那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吴晓东说:“个人觉得在我的教课生涯中,最难的是1995年的秋天,我已经当了一年多的青年教师,但是还没有适应这个角色,经常为怎么教课发愁。钱老师这门讨论课对我来说是及时雨,也奠定了我后来自己上讨论课的一个基本方法。”

  《现代小说十家新读》中《〈看虹录〉的追求与命运》一文作者北大中文系教授贺桂梅回忆:“当学生时,钱老师特别注重我们第一次读文本时的感受和体验。他要求我们学会从文学角度阅读文本,让我们去关注意象、结构,还有语言的特点,这些都是钱老师自己设计的以文学形式进入文本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钱老师还会给我们提升到更高的思想境界,包括历史语境,以及时代面临的问题。”

  加入了新一代青年学者的“再研读”

  吴晓东将钱理群老师的“对话与漫游”形式沿用到了2020年及之后的北大课堂,当时,钱理群教授在课堂上研读的作品逐渐完成了经典化后,吴晓东老师将新的课程命名为“40年代小说经典研读”。《现代小说十家新读》一书中,也加入了新一代青年学者的“再研读”。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孙慈姗是“再研读”的作者之一,书中收录了她的作品《生命·形式:“一个人”——读〈看虹录〉》。她说:“对于研究者而言,非常重要的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精神交流。这样的交流并不因为这些研究对象已经成为历史性的存在,而变成单向的输出。它应该是一种真正的交互,就像钱老师反复强调的,我们要尊重研究对象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所思所感,他们的追溯和痛苦。”

  孙慈姗说:“我们看到了师长和前辈们对我们的鼓励、关怀和引导,看到了同伴们的相互扶持,也感受到了学院内外发生的互动和思想情感的激荡。就像作家的心态要在文本形式中显影,那所谓的薪火相传、学术传承、彼此照亮的美好的想象,也需要被具象化。”

  “在我的研究重心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转向思想史、精神史、政治史研究之前,我始终把自己认定为‘文学史家’。”钱理群说,“‘钱理群现代文学课’丛书背后有我的学术研究的‘三承担’意识,即‘对自我的承担,对社会和历史的承担,对学科发展的承担’。我曾经有意用夸张的语调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就是为这个学科而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不能没有我钱理群。’这样的‘故作多情’其实就是一种历史的使命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李浴洋是吴晓东和贺桂梅的学生,也是《现代小说十家新读》的学术统筹。黎启康是李浴洋的学生,作为00后新一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上述学者的论文著作成为他日常研究的重要参考,文学研究以“四代同台”的形式传承着。

  钱理群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够一代一代进行交流和‘漫游’,是因为这些作品是经典的,是具有永恒性的。不同时代的人可以一起进行交流而不过时。除了永恒性,这些作品还存在变动性。在当前的‘大变动’时代,我感觉到在面对新一代的年轻人时,大家都是有困惑的,新的年轻一代所面临的,也是我们一起面临的,是一个时代的大变局。”

  吴晓东说:“钱老师希望学生能通过对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行研读,实现研究者(学生)自我的精神转化与升华。这门课程承担的是塑造研究者精神主体性的功能,形成多重的对话空间。学生们要有对作品在精神上的感悟,才能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开放式的理解,进而在学术漫游的一种愉悦和快乐中培养自己独立的研究能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