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茫茫,何以为舟?东方出版社2024年度十大人文社科好书评选活动于2025年1月10日在京展开,2024年东方出版社出版了三百余种图书,经历了严格的初选,复选后,共有三十余种图书入围,由行业专家、学者、书评人组成的评委会也从候选书目的原创性、专业性、启发性、可读性等维度,投出了各自宝贵的一票,最终评选出了东方出版社2024年度十大人文社科好书。这十本书究竟有何独特魅力,能够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脱颖而出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它们的世界,开启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之旅。
以下图书排名不分先后
01
大国县治
《大国县治》获得了多位评委的高度赞扬,作者长年扎根县域治理实际,坚持实地调研,通过细致的经验描述和扎实的案例叙述,呈现了县域治理体制内部的运行实态,剖析了其机制和逻辑,是了解中国基层治理不可多得的参考。
中国编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还田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杨华教授撰写的《大国县治》,基于多年的实地调查,对县域治理中的人、财、物、权、体制、机制、政策等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多维度的归纳梳理、分析考察,既有理论层面的理性思考,又有典型的案例、生动的故事作支撑,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是一部原创性的学术论著。这本书,对深化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对深化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深圳特区报《新阅读》主编刘忆斯表示:《大国县治》是带着问题意识创作的,县乡“责权利”不匹配为何发生?如何避免好政策“一地鸡毛”?公务员、事业编有何具体区别?基层干部如何实现晋升与流动?这些问题被作者一个接一个抛出,然而答案并没有接踵而至,我们读到的是一个接一个故事、案例,以及一个接一个真实的基层干部形象。作者的书写既有细致的经验描述,又有生动的故事叙述,这让书中对基层干部治理体制机制运行逻辑的剖析也如水般自然流出。
02
古文新观:版刻对照本
《古文新观》(版刻对照本)一书由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陈平原、夏晓虹精心编选的20篇经典古文,涵盖先秦到明清各种文章体式及名家作品。选文有注释、导读,附无句读影印版刻图片和简体汉字对照,有助于读者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培养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立书评人、近代史学者解玺璋认为:《古文新观》(版刻对照本)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古文读本。中国的古文是没有标点的,因此,学会句读,掌握阅读古文的能力,是走近古典文化的第一步。有人也许会说,许多古代典籍都有注释本或白话译本可以阅读,直接阅读古文的能力不是必须的。但这样一来也会因此而丧失直接阅读古文的美感和快感。而且,有许多古书并没有相应的注释本或白话译本,如果不掌握句读的方法,阅读时就有困难。《古文新观》(版刻对照本)的编排,就既方便了读者从中享受和体验古文之美,也为养成良好的阅读古文的能力提供了便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人文》学术集刊主编祝晓风在点评这本书时说到:“这个书,可以说少而精,精而全,在相对的全之中,又显示出编选者的眼光和趣味。与传统的一些选本不同,此书选上古的文章相对少,而选明清之文较多。”他总结这本书的特点有三,一是适中,总量适中,难易适中,内容适中,二十篇古文认真读完、练习完,古文阅读基本可以入门。二是创新,即编选理念和编选形式创新。每篇选的古文,都有古书刻版影印,配上未加标点的古文原文,全书另附有一本《60天句读挑战》的小册子。这些编排,强烈体现出编选者的意图,即通过集中的、有效的阅读,进行最基础的古文训练。三是简洁,除了每篇最前面有一个五六百字左右对古文作者简要的介绍外,并无更多的发挥,而这个介绍,也集中在古文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特色。注释也简明、精当。
03
英伦牧歌
《英伦牧歌》讲述的是英国北部一个六百年农耕家族据土谋生的全景呈现与深度反思,以田园牧歌般诗意、感伤的笔触,书写对资本、技术、政策纠合发威耗竭土壤的切肤之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人文》学术集刊主编祝晓风对《英伦牧歌》这本书给予高度认可,他表示:本书是纪实的,也是文学的,是文学之书,又是纪实之笔。书中既有文笔优美地记述,也有深沉地思考,在对自然问题、技术戕害和社会批判中,最后仍回到对人自身的思考。读这本书,我们不仅会觉得人性与自然的关系,中西皆同,也会觉得,相隔万里的中英农民,都是农民,都会面对同样的问题,都有相同的忧愁和欢喜。
中华读书报编辑/记者丁杨对这本书表现出了特别的喜爱,他认为这是一本值得被更多中国读者知道、读到的书,既然《瓦尔登湖》在中国长销多年,比尔·波特的系列作品也颇多知音……这样类比只是更容易传递出《英伦牧歌》的文本气质与精神价值,它承载着从作者个人经历到全书内容指向以及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深度的独特之处。他尤其盛赞了本书的中文译笔,认为兼有田园诗意之美与淡淡古雅韵味,看译者所写导读长文能感受到其对这部作品的偏爱,或许与译者和作者有类似的乡村生活经历有关,这种共情无疑能将单纯的文本翻译工作与字里行间的情感流露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缩短中文读者与此书原文的距离。
04
阿拉伯通史
《阿拉伯通史》是一部享誉世界的阿拉伯世界研究经典,是了解阿拉伯世界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同时也是一部雅俗共赏、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史学巨著。这部75万字的皇皇巨著由美籍阿拉伯裔历史学者菲利浦·希提教授倾力撰写,他凭借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对中东地区历史、语言、政治的深入研究,勾勒出阿拉伯世界从远古到近代3000余年漫长的历史画卷,全面展现了伊斯兰文明的兴衰变迁。这部作品的中文版由《古兰经》权威译者马坚先生翻译,其如椽译笔不仅保留了原著的学术性,还增添了文气与韵味,为中文读者带来了流畅且精准的阅读体验。
《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世亮在点评《阿拉伯通史》时提到: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知识专著,能够帮助我们全面且到位地学习和梳理阿拉伯的历史。在对国际问题做出价值判断之前,我们需要对历史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了解,把基本的知识问题和事实问题搞清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更有意义的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当下对中东形势的诸多误会和偏见,往往源于对历史的模糊认知。而《阿拉伯通史》恰能帮助我们澄清这些误会和偏见,架起一座通往阿拉伯世界的文化桥梁。
独立书评人、近代史学者解玺璋表示:阿拉伯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但市面上真正关于阿拉伯通史的书籍却寥寥无几。要理解当下的阿拉伯状况,就必须深入了解其历史发展、文化传承、政治关系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只有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因此,《阿拉伯通史》这本书显得尤为重要,非常值得我们读完。
06
大西迁
大西迁是中国工业企业自我拯救也是拯救国家的英勇之举,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大西迁》的出版,为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拓展了新领域,发掘了新史料,提供了新思路;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当代企业家责任担当教育,均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大西迁》获得了独立书评人、绿茶书情创始人绿茶的高度认可,他表示:《大西迁》以荣氏企业从江南迁往武汉最终迁往陕西宝鸡的艰难历程及企业家卢作孚的民生船队在宜昌大撤退中的英雄壮举为主线,塑造了一批有责任感的民族企业家群像。大西迁既是实业界的自我拯救,也是拯救民族的伟大努力。历来我们对教育业西迁比较关注,有很多书在书写这段光辉的历史,而对于企业界的西迁却少有关注,这本书是一部难得关注这一议题的非虚构佳作。
《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表示:正如书名所示,《大西迁》关注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工厂、企业大规模西迁的决策与执行过程。从“战争遥不可及”到“战争突如其来”,面对日寇入侵的巨大威胁,企业家们在反复分析之后,做出了将工厂迁往内地的艰难决策。作者细致刻画了三种典型企业:民营工业企业、民营运输企业与国营兵工企业,重点关注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荣氏企业,卢作孚的民生轮船公司,以及李承干的金陵兵工厂。作者努力发掘大量档案资料,又采访了许多知情人士,为读者呈现了丰富的史料,也让大家从别一个角度认识了抗战史。
06
连根拔起:19世纪美国移民史
移民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文化、语言、信仰乃至身份的再造过程。移民者往往面临着如何融入新社会,同时又保留自身文化认同的双重压力。《连根拔起:19世纪美国移民史》从多个维度揭示了移民这一艰辛又混乱的过程。
深圳特区报《新阅读》主编刘忆斯在点评这本书时说到:“虽然本书是一部研究19至20世纪美国移民史的著作,但在全球化加剧同时又文化壁垒高企的今日,读来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本书最大的看点是作者对美国移民文化上的‘根’的研究,读这本书时想起两首歌,一首是《绿叶对根的情意》,一首是《把根留住》,其实一百多年前移民们一边努力扎根,一边又难舍乡愁,他们并没有想到自己在扎新根之际,身上的‘旧根’也并没有斩断,而是塑造并滋养了彼时新兴的还没有成型的美国文化之‘根’。”
独立书评人、近代史学者解玺璋认为:作者的目光聚焦于移民群体本身,怀抱对移民深深的同情,深入探讨了他们逃离家园,走上移民之路的原因,揭示了18、19世纪欧洲经济、政治、社会环境、自然条件所形成的严酷现实,以及对移民群体产生的影响。如此庞大的移民群体进入美国后,经历了脱离旧生活,开创新生活的种种困难和生存压力。作者从多个方面和角度探讨了移民群体对接纳他们的美国社会的影响,涉及到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而移民所在的城市和城镇,无不充斥着贫困和救济的巨大压力。作者进而更多地关注到,在移民群体改变了美国的同时,美国也改变了移民群体。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家庭的破碎,熟悉生活的中断,与已知环境的分离,以及成为外国人和失去归属感的现实,这些都给移民群体融入新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作者真切地展示了他们被连根拔起的复杂的内心感受,且如他所言,移民史就是美国史,一部别致的美国史。
07
王立群读《史记》精装典藏版
本套系是著名学者王立群教授读《史记》的经典之作,全新升级精装典藏版。王立群教授研读《史记》近60年,系列图书畅销17年,销量突破300万册。读懂读透《史记》,就读懂了中国文化的根与魂,方能洞悉历史的明与暗。当下社会和人生的诸多问题,都能从中找到合适的答案。
独立书评人、绿茶书情创始人绿茶对此套书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以《史记》为对象的研究者很多,王立群先生为其中一家,但他对于《史记》的普及有着更大的价值。此精装典藏版从王立群先生读《史记》的著作中,精选更为精彩的西汉这一段为主,因为纵观太史公的《史记》,西汉这一段也是写的最精彩的。他认为《史记》无疑是值得每一位中国人阅读的书,太史公的史事和史观至今都不过时,但这样一部宏伟大作,对普通读者有一定阅读难度,需要专业历史学家为我们搭建一座桥梁,让读者跨过这些阅读门槛,走入并且爱上这部历史巨作,并且,从中发现更多的历史细节,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同时多位评委认为,这套书系在装帧形式上大胆创新,不拘泥于普通的历史读物一般的设计。从传承有序的中国古籍里寻找设计元素,又以现代的视觉表达方式重现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和精华,从版式设计的每个细节到封面设计,都能寻找到文化传承的信息。
08
图坦卡蒙和改变世界的陵墓
《图坦卡蒙和改变世界的陵墓》详述了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图坦卡蒙的陵墓挖掘史实,涵盖考古过程、文物分析及20世纪历史大发现的总结,全面梳理了发掘过程、少年法老背后的秘密及考古发现的持续影响。全书高潮迭起、妙趣横生,获得了多位评委的喜爱。
中华读书报编辑/记者丁杨对这本书给予高度认可,他点评道:这本书集考古发现非虚构、悬念丛生的纪实文学与埃及历史文化普及读本于一身,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作者为美国的埃及学者、作家鲍勃·布赖尔,对古埃及历史、木乃伊等领域颇有研究,或许是他本人在从事研究的同时也参与一系列相关题材电视片、纪录片主持、制作的缘故,本书凸显了作者善于将相对专业、复杂的埃及学知识以通俗、流畅的叙事方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英文版问世在2023年,这也是大埃及博物馆竣工开放的年份,这座世界级博物馆与参观者见面,让包括图坦卡蒙陵墓在内的埃及考古发现有更宽敞、先进的展示空间,不能不说是与本书作者所期望和寄托的不谋而合。
独立书评人、绿茶书情创始人绿茶表示:《图坦卡蒙和改变世界的陵墓》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考古故事,使得整个发现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考古现场,跟随考古学家一同经历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读这部《图坦卡蒙和改变世界的陵墓》,哪怕你对考古不是很熟悉,也是读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09
与AI同行:我的大模型思考
《与AI同行:我的大模型思考》是360集团创始人、“红衣大叔”周鸿祎全面解读AI现状、挑战与未来的力作,是写给每一个希望抓住未来机会、有勇气迎接AI时代挑战的普通人的权威科普读物:ALL IN AI,AI将重塑我们的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人文》学术集刊主编祝晓风高度评价该书,他表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网络安全企业的领导,作者长年研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特别是对国家这方面的战略发展有成熟的思考。作者指出,人工智能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之间的简单竞争,更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人工智能绝对是打造新质生产力非常重要的抓手,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性机遇。这些思考以其深厚的、成功的专业实践为基础,但又有理论高度,有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兼顾到技术与国家安全全局的层面,对今后若干年国家网络安全及人工智能战略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出版传媒商报阅读中心负责人张中江对本书也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和同样的赞誉,他说:“近年来与大模型有关的图书很多,但有些偏于理论,有些过于偏重应用领域的细节,很难让普通人快速了解AI是怎么一回事。作为科技巨头的掌门人,作者视野宽阔且深入浅出,以类似答问的形式,回答了众多普通人关心又说不清的的话题。且篇幅不长,容易理解。作者因身在科技企业第一线,在该书创作过程中不断修改,有很多前沿的话题都被纳入书中。人工智能正在快速进入当下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与每个人都会发生关联,影响到大家的生活。这样一本简明易懂的带有科普功能的图书,有助于非专业人士快速理解科技带来的变化。”
10
认同与共识 : 国家文化安全史略
(中国古代从夏到清)
《认同与共识:国家文化安全史略》(中国古代从夏到清)讲述了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和制度发展史,探索研究了中国自夏商周以来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国家文化安全的“认同与共识”,填补了系统研究中国数千年国家文化安全史的空白。
多位评委对本书相当肯定,认为其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以通史式写作方式,通过对夏商周直至清代的两千多年文化安全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的梳理,以中国历朝历代关于文化安全认知观念、制度设置、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文献资料为基础,探索研究了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国家文化安全的“认同与共识”。
评委们表示,作为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比较生动,观点不乏新意,从另外一个角度将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历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和实践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对于青年学生从总体上清晰把握中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历史发展脉络大有裨益,对于专家学者研究中国历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具体实践也将有很大启发和帮助。
本次活动评委会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杨平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
乔还田 中国编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刘忆斯 深圳特区报《新阅读》主编
解玺璋 独立书评人、近代史学者
绿茶 独立书评人、绿茶书情创始人
郑诗亮 《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
张中江 出版传媒商报阅读中心负责人
丁杨 中华读书报 编辑/记者
祝晓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人文》学术集刊主编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