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专栏 —— 张惠雯

作家,祖籍河南,现居美国波士顿。

曾获新加坡国家金笔奖、人民文学新人奖等奖项,

代表作《飞鸟和池鱼》《在北方》《美人》等。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认为我生长在有充分女权意识的家庭。在母亲那个年代,她的女权主义教育简单直接,就是“女性能顶半边天”。母亲在一个政府企业当领导,地位、薪资都高于父亲。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现实生活中的注解,她在家里也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表面看来,父亲更弱势。

但我后来注意到一个“矛盾”:母亲几乎承担了所有家务劳动。她下班回来马上下厨房,她打扫、洗衣、处理女儿们的各种需求……而父亲一生都未学会做饭!他们那代人里,没有人觉得这是个问题,连母亲自己也从不觉得有问题。


电视剧《风吹半夏》中许半夏的清醒发言 ▐

当我父母老了,都退休在家,有时发生争执,我会听到母亲威胁父亲说:“你再这样,我要走了,我不管你了!” 父亲这时候就害怕、屈服了,因为他很担心母亲“不管”他,他不知道一个人该如何生活。而几乎每个女人都知道如何把生活打理得舒适、井井有条。她们从年轻时就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生活经验。父亲的软肋,正是许多中老年男性的软肋。

前段时间,电影《出走的决心》引发了大量的女性共鸣。对于中老年女性而言,这种共鸣源于对自身生活经历的回顾和审视;对于年轻女性而言,她们在咏梅和姜武扮演的那对夫妻身上,看见了自己的父亲母亲。而我看电影时,会想起母亲这句话——“我要走了”。母亲比现实生活中的苏敏年长不少,电影中李红在家庭生活中的隐忍、憋屈她也没有,但她依然会想到出走。


图片来自电影《出走的决心》 ▐

过了一定的年纪,男人和女人想去的方向似乎和年轻时截然相反。青壮年的男人们想到外面去,觉得家庭生活束缚了他们的强大能量,限制了他们自我放飞的无数可能。而结了婚、有了孩子的女性,则盼望着丈夫回家、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当男人们年纪大了,体力和欲望都衰退了,他们像游荡多年的奥德赛,突然想回归家庭。妻子们的期望则相反,作为母亲,她们最牵挂的孩子这时已经长大、 离开了家,她们突然有了大量的时间和自由。而体力和欲望的衰退,这些对男人来说几乎是摧毁性的打击,对女人来说并不怎么糟糕,因为女人一般不会把肉体的力量和欲望看得像男人那样重。因此,年龄也许使她们的身体状况有些衰退,但从繁重的育儿和家务中突然解放出来而获得的巨大自由,会让她们精神焕发。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那些欢快的中老年女性,她们跳舞、旅游,比以前活得轻松、潇洒多了。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女性可能猛然间发现了自我——被偏见抑制的自我、被长久的岁月和劳作淹没的自我。男人要回归,无非是他们已经飞了太久,倦鸟归林。而女人想出走,是因为她们已经被困住太久。


从《荷马史诗》的奥德赛还乡,到《玩偶之家》娜拉的出走,从霍桑笔下突然离家、二十年后又突然回家的韦克菲尔德,到门罗笔下的各式各样的女性的逃离,文学对此早已有无 数解读和隐喻。 但我们会发现,男人的回归总比女人出走容易得多。 譬如,奥德赛在离家那些年里经历了种种人生“精彩”: 战争、冒险、和女巫喀耳刻同居、和仙女卡吕普索相伴……妻子始终忠贞等待、家门始终为他敞开。 而鲁迅笔下出走的子君却落得爱情幻灭、生命消殒。 乔伊斯笔下苦于父亲压制的伊芙琳,在上船的最后一刻因为对未知的恐惧放弃了自我和幸福; 门罗《逃离》里的卡拉,登上了逃离的大巴却选择中途下车……也许直到今天,被压抑的苏敏们才终于有了出走的决心和能力,而对于女性争取独立而言,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原文刊载于《时尚COSMO》1月刊

编辑:聂丽平

撰文:张惠雯

新媒体编辑:兰昕雨

排版:Julia

设计:姜黑勒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