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韩国时报》1月17日文章,原题:克服“冒名顶替综合征” 在人生的某些时刻,有的人会被一种深刻的自我怀疑感笼罩。这种怀疑无关外界批评,甚至可能出现在最辉煌的成功之后。它让人思索:我真的配得上这些成就吗?或许这一切只是巧合?

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冒名顶替综合征”,它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即使在哈佛大学等精英学府,这种心理也困扰着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无论成就多么耀眼,许多人依然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成功,这种现象既影响学生,也存在于职场甚至高层领导中。

“冒名顶替综合征”并非最近才出现。早在1978年,心理学家宝琳·克莱森与苏珊娜·伊梅斯就首次提出了“冒名顶替综合征”,认为尽管有些人已取得显著成功,却仍然觉得自己的成就并非源于能力,而是运气或外界支持所致。这种心理表现为:觉得自己是个“骗子”,过分追求完美,并因害怕失败而自我设限。起初,该综合征的研究对象是成就卓著的女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它是一种普遍的情况,不同性别、背景和行业的人都为其所困。

在哈佛大学等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这种现象很常见。尤其是对一些哈佛的研究生来说,许多人都表示自己在入学后都经历了“文化冲击”和自我怀疑。一名哈佛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刚入学时,我觉得自己像一条误入深海的小鱼,不知道是应该随波逐流还是奋力逆流而上。”还有学生说,周围人似乎都拥有“令人敬畏的背景”——有人是奥运选手,有人完成了开创性的科学研究。相比之下,自己的成就显得“微不足道”。

这种现象的形成,与许多人在进入哈佛前的经历密不可分。为了争取录取资格,许多学生选择通过参加自己不喜欢的活动或美化申请资料,使自己看起来更具竞争力。然而,当他们真正站在哈佛校园里时,却会产生一种“我真的属于这里吗?”的疑问。这种心理负担并非来源于他们能力的不足,而是因为长期以来对完美的追求导致了内心的脆弱。

令人欣慰的是,“冒名顶替综合征”并非不可克服。《哈佛商业评论》提供了一些缓解相关影响的实用步骤,包括当“冒名顶替”的感觉出现时识别它们,公开谈论这些疑虑,并改变对失败和成功的定义。有人认为,管理这种感觉的最佳方法是在社区内建立联系。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友谊和获得咨询服务都有助于培养归属感。此外,也有人建议,不要“假装成功”或追求完美,而要展现真实的自己。每个人都应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而不是过度关注外界的评价。在新的环境中,与其寻求外界的认同,不如专注于自己能带来的价值。(作者小凯西·拉蒂格,任伊然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