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入解读马勒与19世纪交响曲的多重关系,将马勒的交响曲创作与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瓦格纳、柏辽兹、李斯特等人的作品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揭示了马勒交响曲的创作方法、思想及其艺术观念的来源,尤其指出标题性思维在马勒交响曲创作中的重要性,对于理解马勒交响曲作品乃至19世纪交响音乐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马勒与19世纪交响曲新解》,[德]康斯坦丁·弗洛罗斯 著,何洁 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序(节选)
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古斯塔夫·马勒的交响曲一直被认为与19世纪的交响曲传统截然不同。从过去到现在,许多研究人员始终认为这些作品是史无前例的。本书表明这种观点阻碍了对马勒的正确理解。通过仔细研究马勒的交响曲,可以发现它们与数位作曲家以及各种类型的乐章都有诸多联系。这些作品不仅深受贝多芬、弗朗茨·舒伯特和安东·布鲁克纳的影响,而且与理查德·瓦格纳的乐剧以及埃克托·柏辽兹和弗朗兹·李斯特的标题交响曲有着特别的亲密关系。在某种意义上,马勒是19世纪交响曲传统的巅峰。
图源:视觉中国
本书主题的出发点是:认识到马勒时代的交响乐不能被理解为“音乐本身”。它受到个人经历和音乐以外(即诗歌、文学、绘画、哲学)的内容、思想和概念的影响,且影响程度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深远得多。不仅柏辽兹、李斯特、彼得·柴可夫斯基、理查德·施特劳斯等人的交响曲作品如此,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等人的交响曲亦是如此。因此,这种音乐需要用一种释经法来解读。
在作者看来,音乐释经学是一种更高阶的学科,它超越了形式分析和风格批评。与以往的诠释学不同,它旨在为音乐艺术作品提供更客观的、有事实依据的、可验证的解读。
本书第一部分致力于讨论19世纪交响曲创作的“基础”。除了谈及贝多芬交响曲的接受问题外,还探讨了新标题交响音乐的美学和“作曲理论”。第二部分研究了19世纪交响曲中的不同体裁。第三部分是对交响曲“元素”的大规模研究,其中作者重点讨论了主要交响曲作曲家用来象征其音乐以外的概念的符号。
这种新的释经法首次使得诸多通常被认为是所谓的“绝对音乐”的作品的内容得以明确。
本书是多年研究的成果。除了主要交响曲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外,他们的理论和美学著作、书信以及关于这些作品的起源的历史文件也成为本书的资料来源。从1968年夏天到1973年秋天,作者潜心撰写了这份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