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洛阳,是文人雅士竞相汇聚的雅集之地,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在一个宁静的冬日,雪花飘落,将整个洛阳城装扮成一片银装素裹的仙境。镜头缓缓推进,最终定格在一座简朴却充满书卷气的宅院前,这里便是著名理学家、诗人邵雍的居所。



这座宅院,是前宰相富弼、司马光及诗词家吕公著等人,为表对邵雍的深深敬意,共同为其购置的近城带园住宅,以供他安心研究与创作。此刻,门前新旧雪层叠,恰似邵雍心中即将吟咏的诗句——“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预示着新的灵感与创作即将诞生。



邵雍所处的北宋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小冰河期,极端寒冷天气频繁。江淮一带的冰雪覆盖、长安与洛阳等地柑橘果树的冻死、淮河与长江下游的结冰等现象,无不见证了这一时期的严寒。而邵雍,正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汲取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面对这连绵不绝的雪花,邵雍站在窗前,心中涌动着创作的冲动。他披上斗篷,步入院中,脚下的台阶被冰雪覆盖,光滑如银,反射着微弱的日光,恰似“阶前冻银床”。抬头望向屋檐,只见“檐头冰钟乳”,晶莹剔透,美不胜收。这一幕幕景象,激发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邵雍漫步至庭院深处,尽管日光照射,却显得苍白无力,仿佛连太阳也被这严寒所震慑,“清日无光辉”。突然,一阵猛烈的北风吹来,卷起地上的雪花,天地间一片混沌,“烈风正号怒”。邵雍站在风中,任由风雪拍打,内心却异常平静,仿佛在与自然对话,感受着它的力量与韵律。



回到书房,邵雍燃起炭火,温暖着身体,也温暖着心灵。他拿起笔,准备将所见所感化为诗篇。然而,面对这极端的寒冷,他发现自己竟一时难以言表,“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但正是这份难以言喻的感受,激发了他更深层次的思考——关于人与自然、生命与宇宙的关系。经过一番沉思,邵雍的灵感如泉涌,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写下了《大寒吟》这首传世佳作。



邵雍(公元1011年-1077年),字均叔,号梅溪,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儒学学者、哲学家和玄学家。他是宋代理学的先驱之一,对儒家经典和易经有深入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小冰河期的气候特征,无疑为邵雍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画家们也纷纷将频繁降雪的自然景象融入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其中,北宋画家燕肃(公元961年-1040年)所创作的纸本水墨画《寒岩积雪图》,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便是生动展现这一多雪特征的佳作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邵雍去世后十年,也就是公元1087年宋哲宗赵煦皇帝的元祐二年,这年冬天京师(今河南开封)所在的中原一带,入冬以后天天下雪,至春不止,导致“苦寒,民冻多死”。赵煦因此取消了当年元宵节的游行活动,并恩告地方,进行抚慰。

这次雪灾,正是小冰河期极端天气的一个缩影,也印证了邵雍诗中描绘的严寒景象并非孤例,而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1087年这次雪灾还入选了《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中所列的北宋两次雪灾之一,进一步证明了邵雍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创作《大寒吟》之后,邵雍的灵感并未就此停歇。当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掠过院中,惊喜地发现了一树傲骨凌霜的梅花,在寒风中独自绽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梅花,如同冬日里的奇迹,不仅点缀了冬日的萧瑟,更触动了邵雍心中那份对生命坚韧不拔的赞美。



于是,他决定以这梅花为题,创作一组诗,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的深刻感悟。这组《梅花诗十章》,每一首都共用同一标题“梅花诗”,诗中巧妙布置了数字、干支历、卦名、有指向性的物品或动植物名称等,并进行了特殊排列,成为了邵雍晚年最珍贵的作品之一。



《梅花诗十章》其一至其五,分别预示了宋、元、明、清及近代的历史变迁,展现了邵雍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和预见。其中,“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等诗句,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被后人广为传颂。(全诗见相关图片)



今年的大寒节气是在2025年1月20日,农历2024年十二月廿一,这一天是星期一,具体时间为3点59分52秒。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预报北京最高气温8度,全国的气温也普遍高于往年。



由于美国华盛顿特区预计将出现极寒天气,原定于2025年1月20日举行的特朗普总统就职典礼将移至室内举行。记得4年前,即2021年的大寒节气,特朗普带着‘I'll Be Back!’的决心和勇气,拒绝参加拜登的就职典礼,潇洒离去。这一举动使他成为150年来首位不出席新任总统就职典礼的美国离任总统。而今,到了2025年大寒节气,特朗普实现了他的梦想,再一次站在了总统就职典礼的讲台上。

大寒节气,读北宋理学家邵雍《大寒吟》和《梅花诗十章》,感受着古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再看看特朗普就职典礼。祝大家快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