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晚,2025 YMCG音乐周乐团音乐会(首站),丹尼尔·哈丁指挥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
每年YMCG音乐周乐团的音乐会总是不落俗套,推陈出新。在1月16日举行的首场音乐会上,哈丁大师就以一首新作品《拾光》揭开序幕:“在本届音乐周的新作品征集中,我们收集了很多投稿,要从中选出一两部来并不容易。《拾光》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简单、淳朴、洗练,毫不花俏,十分真诚,结构合理,通体流畅自然。以此作为音乐会第一首曲目,能使乐团迅速进入状态,找准自我的定位。”哈丁如是说。
作曲者王培丞是中国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他表示,创作的初衷是希望“借以此曲来缅怀近现代粤港澳大湾区那些流传下来的、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哈丁与YMCG音乐周乐团对这部作品的演绎,气息绵长,深沉蕴藉,有巴伯《弦乐柔板》般无始无终的思念,但情绪则显得更乐观提振,戛然而止的曲终,如大梦初觉,回归现实,回忆与思念顷刻间化作前行的动力。
伊恩·博斯特里奇在《冬之旅》连篇歌曲音乐会的风采,令人难忘。而与YMCG音乐周乐团演出的布里顿《夜曲》,更有无以尚之的权威。“布里顿这部伟大的作品并不知名,在中国、英国,皆如此。能和YMCG的青年乐手一同探索这部伟大的作品,更显弥足珍贵。”博斯特里奇如是说。
他演唱的每一首作品都如珠如玉,耐人寻味。他唱雪莱的《我曾睡在一位诗人的唇上》,透明灵动,略带慵懒;丁尼生的《在如雷咆哮的波涛之下》,以狂野异常的音色开启,暗流涌动的力量令人心生畏惧;柯尔律治《腰间扎着树叶编成的带子》时,轻盈、梦幻、浪漫......博斯特里奇是一位天生的知性与灵性兼备的歌唱家,他对音乐的投入令人动容,在演唱完八首歌曲之后,人们能够从他上下场谢幕之间,瞥见他眼中闪烁的泪光,还有脸上挥之不去的哀愁。对于博斯特里奇,歌唱不仅是营生,更是复杂多变、悲欣交集的人生本身。
古斯塔夫·马勒的音乐,对于年轻人来说,总是充满诱惑力,因为马勒总是徘徊在青春的语境中。这位伟大作曲家的青年既困惑又苦涩,他音乐中的青葱岁月充满伤感、哀愁,又带着改变世界的宏愿。有人说,马勒终其一生都是一个孤独、忧愁、野心勃勃的“青春期少年”。事实上,在马勒带有裂痕的青春之镜里,人们总是能够照见自己,照见生活的缩影。
这是YMCG音乐周乐团首次演出马勒《第一交响曲》,但年轻人的热情、敏感,哈丁大师对作品的稔熟与人生的历练,共同铸就出这场意义非凡、青春激荡的演出。第一乐章开头的弦乐的弱奏,有张力又动人,木管乐器的出现,引发出美妙涟漪,结尾的大高潮能量丰盈,扑面而来。
第二乐章的舞蹈性的节奏既充满律动又有分量感,色彩诡秘莫测;第三乐章是整首作品的情感核心,但在某些其他演绎中,低音提琴过度美化的开场,会剥夺音乐拙朴的特色,还有潜藏的震撼力流失。哈丁显然是明白到这一点的马勒专家,他要求低音提琴的独奏自然呈现,无须畏惧不完美的出现,让略带迟滞的步伐为整个乐章带来应有的深沉与神秘。
在“暴风雨般”的第四乐章,哈丁就是惊涛骇浪中的航船舵手,他赋予每一个乐句、每一位乐手表现的自由与空间,因为他深知这是马勒在交响世界的崭露头角,是马勒时代曙光初现的宣言,务必字斟句酌,即便圆号手“以最高之力”起立演奏的终曲,也须仰望马勒神祉般的存在。
师生互动、文化交流还延伸至音乐之外,在广州大本营“加演”了具有中国年传统民俗特色的即兴春联“尾牙”环节。在广州的演出之后,YMCG音乐周乐团将前往深圳,在当地的文旅地标展开快闪活动以及登台献演音乐会,让YMCG的音乐精神唱响粤港澳大湾区。另外,2025 YMCG指挥大师班、博斯特里奇声乐大师班也将在深圳举行,哈丁与博斯特里奇两位大师将继续向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乐才俊传道授业。
2025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形式创新,立意高远,成绩有目共睹。从2017年起,音乐周在建设人文湾区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助力大湾区构建面向国际的文化传播体系的重要尝试。粤港澳大湾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就是一个连结大湾区与世界的平台,在YMCG,我们致力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