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征服国内大众又征服全球老外,“黑料漫天”的辣条,怎么突然风评大转,好评如潮了?
如果要评选当代饮食发明排行榜,辣条肯定占有一席之地。
以前的辣条,全身都贴满了负面标签,原料不健康、工序不卫生、大妈脚踩制作……放学回家买一包,都得偷偷在外边吃完才敢进家门,生怕挨揍。
可如今,辣条已经从一袋5毛钱的学生最爱,变成了全年龄段热爱的国民零食了,上到各大商超,下到乡村小卖部,都能在货架上见到它的踪影。
甚至这个上不了台面的小零食,也已经迈出了国门,在亚马逊上甚至卖出了5美元一小袋的高价。
以前的妈见打系列,摇身一变全球乐享,难道说辣条的制造工艺变了吗?如今为何突然口碑翻身了?
虽说辣条是一代人的记忆,是陪伴90后和00后的经典零食,但它却并不是什么传统美食,从问世至今也就20来年。
追根溯源起来,当下流行的辣条,其实跟湖南平江的“酱干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平江这个总面积4125平方公里、总人口113万的小县城,撑起了辣条江湖的“半壁江山”。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计有600多家辣条生产企业,平江人创办的企业就占到90%。
全国辣条市场600多亿的年产值中,平江县辣条年产值占了200多亿,产品甚至远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卫龙集团的创始人刘卫平的母亲,当年正是凭着做平江酱干的手艺养活了一家人。
然而1998年,一场罕见的特大洪水给酱干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由于大豆减产,平江人没法再大批量做酱干。
困则思变,小部分坚持下来的作坊主,立即开始努力地寻找大豆的替代品。
自打洪水灾害过后,很多平江人携手艺到外面去开疆拓土,刘卫平正是其中之一,一路北上来到了盛产小麦的河南漯河。
脑子活络的刘卫平,将当地的特色牛筋面与湖南酱干工艺结合起来,在牛筋面中加入了湖南特有的辣椒面和焦糖,做成了一种酷似鳝鱼的面筋条,就起名叫“鳝鱼条”,在市面上大受欢迎,中国的第一根辣条,也就此诞生。
当年被公认是垃圾食品的辣条,到底是怎么火了20年的呢?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它令人欲罢不能的味道。
在超市或者便利店随便买一包辣条,看背面的配料表,排名前三位的一定是脂肪、碳水和蛋白质,特别是脂肪含量高达40%左右,“一包辣条半包油”真的不是夸张。
再搭配上一大堆复合香辛料,甜辣油香,这种口味霸道的食物不可能不好吃,而且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味觉喜好。
此前,美团曾专门针对国人口味偏好做过意向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咸、酸、甜、辣鲜五种口味中,辣味是最受国人偏爱的一种,有52%的消费者更喜欢辣味。
这一比例,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比例更高。
可以说,辣条这种零食,完全就是冲着年轻人的“口癖”量身定制的。
不过,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吃多了总归不健康,但凡比较有自制力的朋友,大概都不会贪吃。
但有一个群体例外。
谁呢?全国几亿个中小学生。
5毛钱一包,色泽油亮,香味扑鼻,对于当初兜里没多少零花钱的小朋友来说,很难找到比辣条更具性价比的零食,更何况这玩意儿还兼具了社交属性。
回想一下当年,下课铃一响,谁能从桌洞里拿出一包红亮亮的辣条,谁就是班里最受欢迎的人。
而获得这个光环,只需要五毛钱。
作为“过期儿童”忆往昔,当初一群发小聚在学校门口分辣条,是因为真的有多美味吗?
其实,我们只是喜欢小伙伴一起分零食的氛围。
当然,如今辣条销量不减,不仅是当年的消费主力都长成了消费自主的大人,更是因为辣条生产厂家也一直在努力。
十几年前,辣条被中国家长视作“洪水猛兽”不是没道理,不仅配料是高盐高油高糖,更是频频爆出食品安全问题,很多小作坊辣条的制作环境之恶劣,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不过,随着各级监管尺度越来越收紧,辣条生产也逐渐标准化,大品牌的产品生产过程跟其他食品没两样。
虽然这玩意儿确实没办法改良得多健康,总归也算吃得更放心些了。
说到底,我们对辣条的瘾,主要就在于它跟幼时的记忆难解难分,明知没什么好处,但还是管不住嘴,只怪小时候肆无忌惮。
不过,当年的80、90后如今也奔三奔四了,身体也已经到了折腾不起的年纪,比起口腹之欲,健康最重要。
认怂也罢,谨慎也罢,童年渐行渐远,我们要不动声色地做个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