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旅生涯
孙云彩
五、首次接兵
1973年11月初的一天上午,我正在停车场,为执行当年最后一趟进藏战备物资运输任务的车辆进行维修保养工作,李祖彬指导员从连部到车场给我下达即刻和范胜华副指导员去外地接兵的任务,我便和范胜华副指导员一起打起背包到团里报到,当天团里派车将全团接兵人员送到新津兵站部集结。
晚饭后,兵站部隶属汽车18团、20团、27团全体接兵部队人员在兵站部广场球场里集合。
一声哨响的瞬间,兵站部刘副参谋长发出以团为单位成纵队集合的口令后,所有接兵部队人员列队站在广场上的球场里,只见他身体前倾,紧握右手伸出二指弹(食指和中指)用力上下一挥,指向接耳切语的戴眼镜的某医生和另外一个戴眼镜战友,严肃大吼一声道“那两个眼睛”,全场鸦雀无声。之后宣布接兵纪律和注意事项及兵源分配等相关事宜。这次接兵兵员主要是四川省达县地区,我团兵源被分配到大竹县、渠县两县部分区、公社,我和范胜华副指导被分配到大竹县周家区。我任接兵排长。
兵站部刘副参谍长讲话后,接兵部队全体接兵人员乘汽车从新津抵达成都,夜幕降临,豋上从成都抵达重庆的列车。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四面环山,依山而建,故而又有“山城”之称。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继北京、上海、天津之后第四个中央直辖市。
第二天早上火车渐渐驶入重庆火车站,重庆火车站位于渝中半岛,当地又称菜园埧火车站,建成于1952年,是新中国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起点,最靠近重庆主城区的铁路枢纽,是成渝铁路、襄渝铁路、川黔铁路的客车始发站,但它却是一个尽头站,火车到了这里后都得折返回去。
(70年代的重庆火车站)
火车停稳后,接兵部队人员背起背包从火车站出站口,徒步步入陡壁的山坡台阶,直上山城转乘在那里已等候的汽车第17团的汽车,直奔各接兵部队分配的所在兵源地区,我们乘坐的汽车经邻水直奔大竹县。
大竹县位于四川东部,因“竹多竹大”而得名大竹,素有“川东绿竹之乡”的称号。
抵到大竹县周家区后,我和范胜华副指导员徒步抵达明滩公社已下午4时许,被安排一间办公室兼住宿的房间里。
明滩公社距大竹县城72公里,公社辖8个生产大队,地势山区丘陵地带,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较艰苦,公社干部每日三餐为两红一粥,(早、中餐红萝卜、红薯和大米一起蒸煮,晚餐,大米粥),我和范胜华副指导员每日就餐均在公社食堂。
第二天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之规定和县、区征兵机关工作安排,开始为期一个多月艰苦奔波的征兵工作。
军队的基础在基层,基层的基础在士兵,士兵的基础在征兵,征兵工作是军队建设不可缺少至关重要的一环,处于荣誉和责任感,驱使我们不辞辛苦地往返于公社、大队和应征青年家庭。常常跋山涉水,汗流浃背,从来没有想到偷懒和疲劳的感觉。
我们首先对公社8个大队的18周岁至21周岁报名应征青年的文化程度、思想状况、身体素质、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情况进行摸底排队,掌握应征青年的基本情况,经过初步审查合格后,进行兵役豋记,然后面试、走访、调查应征青年的综合情况,确定为预征对象。
说起走访之事我想起和范胜华副指导员,到1大队东河埧村黄景宽家访后,又跋山涉水到3大队龙滩村谷运木家访,龙滩村位于一个四周环谷的一架山顶平埧上,山高约500米,是当天我们回访的第三个村庄,抵到山顶龙滩村到了谷运木家,家访结束后己下午三点多钟。
“择优定兵”是征兵工作的核心环节,在通过征兵豋记、填表、体检、政审合格后的应征青年对象中,由接兵部队、公社武装部(代玉清部长)、相关大队等参与的三结合定兵方式,确定应征青年入伍,对有不同意见的应征青年,坚持条件不减,标准不低,质量不降,正确处理协调与地方公社人民武装部的关系,使各方意见达成-致,做到优中选优,把真正优秀的应征青年接送到部队,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1973年12月12号,明滩公社根据应征入伍条件,经多轮筛选,确定黄景宽、向学中等25名应征青年,报经县武装部批准应征入伍,第二天换上绿色军装。
1973年12月16日,大竹县辖周家、观音、石桥、石子等4区共计198名应征入伍的新兵和渠县应征入伍的185名新兵,计383名新兵身着绿色军装背起背包,从渠县火车站乘坐灰色车皮闷罐军列。隨着一声汽笛长鸣,军列徐徐起动,经潼关、过内江,穿山越岭,行驶20多个小时后,抵达成都火车北站,新兵们从灰色闷罐车箱里走出,换乘汽车直驶大邑县安仁镇中学新兵集训地。
沿途四处张望的新兵们,个个兴高采烈,仿佛到了另外一个天地,看到大街小巷成群结队骑自行车的人们,惊呼,喂!那么多洋马儿(自行车称呼,音洋么)呀,跑得飞快飞快的。
使我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一个段子,新兵刚到部队,就问老兵,“那火车爬在地上跑得那么快,能吃多少东西啊”。老兵说“火车一天要吃掉几十垛草,喝干几十条井水,站立跑比爬在地上跑得更快。”新兵听得目瞪口呆。
是啊,在那个年代里,大山深处,偏僻农村多数人终身末走出大山,交通不畅,信息不灵,耕地靠牛,点灯靠油,娱乐自筹,脚釆泥土,面背朝天,散养自乐渡童年。如今山区农村利用奇特的大山,丰富的自然資源,建成一个个旅游圣地和渡假村。真是“深山峡谷有高铁,手机浏览观世界,种地全靠机械化,脱贫致富把家发,小康社会人人夸。”今非昔比,新兵再也不问老兵那些让人啼笑皆非而幼知的段子了,老兵再也“忽悠”不成新兵了,段子己成历史。真为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飞速发展而感骄傲自豪。
1973年12月18日下午5时许, 新战友们乘坐的汽车抵达我团新兵集训驻地,即将迎来两个多月队列、战术、体能、军事等科目的训练。拉开人生转折中的序幕,迈入军营生活中的第一步。
我完成了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接兵任务,返回连队。现已50多年过去了,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烙印。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孙云彩:河南省鹿邑县人,一九六八年二月入伍,曾先后在原沈阳军区陆军某部汽车连、成都军区汽车部队服役,后退伍到地方工作,退休后闲暇之余,喜欢写一些军营工作、生活回忆录。
作者:孙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