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坚持不动摇,最终的结果当然是胜利。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军也是败多胜少,但清朝并不是没有生力军。
整个甲午战争,看似是中日两国开战,实际上是清朝的北洋水师和淮军同整个日本陆海军进行战争,其他的地方几乎没有怎么参与,该干嘛还在干嘛。
如果清朝坚持不投降、不赔款,和日军死磕到底,接下来日军陆军会进一步向中国腹地进攻。
清朝既然选择不投降,坚定不移和敌人打到底,必然会调集全国各地的力量,比如湘军、楚军、甘军等军队,都会参与和日军的战斗。
清朝虽然没落,但中国五千年的积累,已经是庞然大物,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还是有很大能量的。
日本明治维新后发展了才二十多年,国小资源少,此时还没有积累大量的实力,而清朝洋务运动,则武装了不少军队,也有很多机器制造局负责兵器生产,此时中日之间武器装备的差距并不大,远比全面抗战时差距小。
对日军来说,越是向中国腹地进攻,需要付出的代价越大,此时刚刚兴起的日军新军,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对整个中国进行占领,此时的日军,无法像全面侵华时期侵占中国大片土地。
甲午战争对日本来说就是赌国运,清政府软弱无能,空前的战争赔款养肥了日本,才让它越来越强。
十年后的日俄战争,日本几乎打完了所有积累,才获得残胜,当日本向沙俄狮子大开口时,沙俄就是一副要钱没有、不行再打的架势,最后获胜的日本只能认怂。
甲午战争时的日本比日俄战争时更加弱小,更没有实力和清朝一磕到底。
陆地作战中,清朝军队的士兵并不是不能打,只是将领无能,出现了大量逃跑将军,一旦用人得当,重新排兵布阵,还有一战的实力。
比如,当时淮军将领聂士成部,就在对日作战中取得几次胜利,还一度收复了不少日军占领的土地,也因此在战后裁军时,聂士成部的淮军不但没有被裁撤,还得到了加强。
早在1884年,法国人占据台湾基隆,聂士成就率领水军在台湾据敌,多次击退法军。甲午战争爆发后,聂士成在成欢重创日军;在大高岭,聂士成多次组织军队抵御日军进攻,还乘胜进攻连山关,继而收复分水岭;分水岭收复之后,聂士成在除夕之夜设伏,在分水岭大败前来进攻的日军,杀日军将领富刚三造。
再比如袁世凯,虽然后来倒行逆施,但在当时也是能打的将领,之前他在半岛时,也取得过相当不错的功绩。
清朝不是军队不行,而是朝廷上层官员和军队指挥员出现了问题,纵然士兵有敢死之心,也架不住将领怕死。
纵观日军近代史以来的成败,在军事上嗜赌成性,一旦赌赢了就上一个台阶,赌输了满盘皆输。这些战争都是短暂的攻击打败对手,逼其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消化完胜利果实后再进行下一步行动。
甲午战争它们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最终赌赢了,获得了第一笔原始资金;日俄战争赌赢了,获得了半岛和东北地区的利益;九一八事变赌赢了,占领了东北地区;全面侵华战争赌输了,太平洋战争也赌输了,最终满盘皆输。
之前日军能赢,除了赌赢了,更主要的是战争时间短,消耗少,得到利益后进行消化,然后一步一步来。
比如,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只有不到一年时间;日俄战争从1904年2月8日晚,日本不宣而战开始,到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在美国经过长达25天的谈判后,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用时一年半。
全面侵华战争时,中日之间力量更加悬殊,但中国坚持抗战不妥协,让日军在占领一个地方后,无法通过条约获得承认,只能一步步向前打,长期的抗战消耗了日本国力,成为日本最终战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那时候的清政府也坚持抗战,和日军死磕到底,日军最终会被拖垮。
对此,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