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此诗一出,我们便可知道,这便是写的清朝大臣左宗棠。
身为清朝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经受命前往西北地区收复新疆,然而在这次收复新疆的行动中,左宗棠却做了一件让许多人疑惑吃惊的事,那就是杀光所有俘虏。
古代讲究“杀俘不祥”,左宗棠这一行为,属实是与以往不同。
要知道,自古以来杀死俘虏的可都没好下场,人屠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俘虏,最后被秦王怀疑谋反而被诛了九族;霍去病屠灭匈奴俘虏几万人,英年早逝;项羽坑杀秦军战俘,后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那么,左宗棠为何要杀光所有俘虏,他又取得了什么后果呢?
一、前半生仕途艰难,却始终坚持经世致用
首先我们要从左宗棠此人说起。
左宗棠,1812年生于湖南湘阴,家中也算是有些文化基因,他自小天性聪慧,且如宗悫一般有大志,然而左宗棠以前,从未出现过官名显赫的大官,因此这让左宗棠一家自觉得家中将有希望。
事实也确实如此,左宗棠自幼便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并且悟性极高,并且在科举考试之中屡屡取得很好的名次,多次让他的父亲自叹不如。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为了禁锢文人的思想,防止其引发舆论思潮引起反动,以古板僵硬的八股文为主,对于这种古板的东西,左宗棠不仅可以将其学会,还没有被其束缚住。二十岁时,便中了举人。
然而在二十岁后,左宗棠在科举场上,始终没能再进一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死板的八股文让他感到很无趣,且八股文全权以四书五经为主,毫无实用价值。
而这与当时流行的“经世致用”思想格格不入,而左宗棠,正是受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开始读起了当时人所认为的“闲书”。
但是,不考上进士然后做官,家里便没有经济来源供其继续读这些,直到与他的妻子结婚,成为了一名“赘婿”,在妻子的支持下,才能进一步学习“经世致用”并且将其运用。
这与后来的魏源,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和洋务运动息息相关。
在这些“闲书”中,左宗棠多看军事,兵法,水利,漕运之类的书籍,在结识林则徐等人后,这些知识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此时仍在湖南的左宗棠成为了湖南巡抚的幕僚,并在此之后,开始了自己的辉煌仕途。
从自己招募了五千湘军开始,到后来清廷平复太平天国运动,左宗棠一步一步地从湖南巡抚旁边的一个小小的幕僚,做到了陕甘总督,后来又成为了钦差大臣,多年镇守边疆。
当时新疆与沙皇俄国及英属印度相接,左宗棠在处理边防事务之余,还学习了洋人的知识和技能。
二、收复新疆
新疆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族群体均有相应的文化差异和利益关系,其中的一部分势力,便受到了英国和沙俄的蛊惑,选择叛乱造反。
阿古柏像
为首的便是1865年之后阿古柏领导的浩罕汗国,他在新疆地区建立的政权,吸引周边少数民族,来侵占清朝土地,并进行了强暴的统治,对所在地区的普通民众进行惨无人道的剥削与压迫。
而在当时,由于沙俄和英国都想对清朝进行进一步的侵略,阿古柏政权就成了他们所扶植的一大主力。
他们在南疆和北疆地区横行霸道,时刻危害着清朝的边疆安全。
左宗棠身为陕甘总督,早早地发现了这一问题,而此时的清廷,由于长久以来对新疆控制薄弱,并且当时正在整顿海防,导致兵力不足。
以李鸿章为首的一大批官僚正欲准备放弃新疆时,左宗棠多次上书,痛陈失去新疆的危害,使得清廷终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派左宗棠前往收复新疆。
在前往新疆时,左宗棠将一副棺材放在了部队的最前方,带棺出征,以此表明自己收复新疆的决心。
但是,收复新疆并非易事,需要非常多的方面的准备。
军饷方面,即使左宗棠已经和清廷陈述了失去新疆的危害,但介于清朝当时已与列强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国库早已空虚,只能拨出300万两白银供左宗棠西征。
于是左宗棠只得求助于自己的一位富商好友。
在粮草和枪炮方面,左宗棠拿着借来的钱,从沙俄那边购买。
沙俄收到大量的军械和粮食订单,很是高兴,本以为自己已经从中获利许多,然而真正操盘的,是左宗棠。
他不仅一次性解决了面临的两大问题,还增加了军队的实力。
在战略上,左宗棠所采用的是先进攻敌方势力薄弱的北疆,稳定住北疆之后再调动主力攻打阿古柏所在的南疆。以及缓慢的进军,迅速地战斗。
这些后来被称为“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缓进”考虑到了军队集结较为匆忙,需要从中精划,而“急战”考虑到了粮草有限,长时间战斗对己方不利。
之后左宗棠便坐镇肃州,派将领分几路先陆续收复了北疆多地,之后又通过三路并进的战略,发动了达坂城之战,托克逊之战和吐鲁番之战。
在南疆八城则分为东四城和西四城,发动多次战役完成收复。
最终阿古柏见大势已去,便服下毒药自尽而亡,其子也互相残杀,残余势力大量投降,阿古柏政权就此没落。
清朝边疆问题也彻底解决。
三、处理俘虏
成功收复边疆后,面对阿古柏残余势力的俘虏,左宗棠想到,按照自古以来的规矩,“杀俘不祥”,这些俘虏本应被纳入清军之中。
但是左宗棠考虑到在之前被康雍乾三位皇帝平定的准噶尔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在投降之后又发动了叛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些俘虏不能留。
为了永绝后患,左宗棠选择下令将他们全部杀掉处死。“不留生俘,降了也杀”,听到这个命令,在场的将领和士兵都很惊讶。
杀光俘虏,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但是军令不可违抗,士兵们只能照做。
后来事实证明,左宗棠这一决定,为清朝解决了许多的后顾之忧。
因为在三十年的统治中,新疆地区经历了相对安定和繁荣的时期。
这给了当地居民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促进了各民族和谐共处。
左宗棠的决策被后人称为“换得30年安定”。
然而,这样的严酷决策也不是没有争议的。一些人对左宗棠的手段提出了质疑,认为他的行为过于暴力,缺乏人性。
然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维护国家统一和人民利益是至关重要的。
左宗棠的做法虽然残酷,但也确保了整个地区几十年的相对和平。
历史总是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常常有不同的看法。
然而,在新疆收复之战中,左宗棠的不留生俘、降了也杀的策略决策,固然具有争议性,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必要的权宜之计,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新疆的稳定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严酷而有效的手段交换来的长期稳定。
这场历史战役也成为了左宗棠名垂青史的重要里程碑。
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习到很多东西,了解过去的决策和后果。
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左宗棠的做法,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决策的艰难以及其中的复杂性。
历史告诉我们,当我们面临重大决策时,我们需要权衡利弊、注重长远稳定,同时也要深思熟虑地考虑人道主义原则的应用。
参考资料:《清史稿》
《左宗棠传》
《左宗棠资料汇编》
《左宗棠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