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党接下改稻为桑的活,但推进过程很慢,正月里下令,到了三个月还是没啥动静。

杭州知府马宁远,带着戚继光的手下踏苗,结果淳安百姓反了。

胡宗宪作为浙江巡抚,息事宁人。

他对于改稻为桑的态度一直在拖,希望花三年时间去改。

胡大人甚至在毁堤淹田后,承担责任,然后辞去浙江巡抚一职。



但是胡的手下,郑必昌、何茂才比他积极,下场参与改稻为桑,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胡宗宪为什么拒绝?

在官场多年,深得严嵩信任,胡宗宪的眼光和嗅觉都是一流的。

他是严嵩严阁老的人,属于严党中早期得利的一批人。

但是现在严党的主要执行人是严世蕃,他的心腹是罗龙文、鄢懋卿。

严嵩年事已高,基本将事情交给儿子,也算锻炼,他默许儿子的行为。



胡宗宪的地位就有些尴尬,严党话事人严世蕃不喜欢他,很多事情并没有告诉他。

远在浙江的胡宗宪一听到改稻为桑,脑子里立刻冒出“严党和徐党要在浙江开干了”。

胡宗宪在浙江的重要任务抗倭,可做这件事,没有民心,是要出岔子的。

他将注意力放到外省调粮,亲自去江苏找赵贞吉借粮。

他表明自己立场,改稻为桑要考虑浙江百姓,第一步要搞到足够的粮食,才能改桑田。



并将这个奏折送到内阁,他希望严嵩能看到,并知道改稻为桑执行的困难。

胡宗宪希望内阁知难而退,可严阁老也难。

他看完奏章后,知道改稻为桑的阻碍是在清流,于是将球抛给嘉靖。可这个端水大师怎么会管,意思很明确,我要钱,你们怎么斗,就各看本事了。

严嵩也不得不思考,两派鹿死谁手。

胡宗宪去江苏借粮不顺,严世蕃听到这个消息慌了。

郑何的立场



严世蕃给浙江郑必昌、何茂才写信让他们在端午节,毁堤淹田。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将所有看戏的人都拉下水,织造局也不得不下场。

严世蕃要将所有的人和事都搅合到一起,作为浙江的严党外围成员,郑、何他们是无法选择躺平。

郑必昌是布政使,对于浙江的民生问题,还是很了解的。

在浙江官场郑必昌是一个有头脑的人,是一个明白人。



他处在一个媳妇的位置,对上要完成任务,对下要安抚好。

在郑大人的认知中,小阁老要做的事,一定要完成,天塌不下来,总有严阁老顶着。

郑必昌之前羡慕一把手的位置,等到胡宗宪退了,他坐上那个位置,才明白当中的难。

浙江的大官僚集团要捞钱,严党高官鄢懋卿、罗龙文的诉求也是要钱。郑必昌就要想办法满足上面、下面。

严世蕃非常着急,就想着赶快把改稻为桑完成,嘉靖不会给他太多时间,他冒险做这么一场,就是要保住严家的位置,因此他不会在意百姓和人命。



郑必昌被重压,一方面要压住粮价不给百姓自救的机会;另一方面他拉何茂才、马宁远入伙,一起做毁堤淹田,压低田价。

郑必昌一开始觉得这个事情并不难,浙江上下一心肯定能成。

可他没有想到胡宗宪会提出,不能激发民变。

郑必昌将浙江的事,向内阁诉苦,希望上面体谅。可他还没有本事直接上达小阁老,也只能由鄢懋卿、罗龙文传话。

困难的部分自然被压了下来,严世蕃自然觉得事情是很容易做的。



郑必昌感觉到势单力薄,于是将杨金水拉了过来。

毕竟有了宫里的势力,再加上严党,事情把握更大,老郑也希望给自己找一个靠山。

之后又找了马宁远,胡宗宪的人,这样各方势力都搅在一起,他就会安全了。

意外

胡宗宪不允许浙江全部变成灾区,出现民变,他出手了。



郑必昌、何茂才、杨金水面对一个头脑清醒,做事有手段的高级官僚,脑子不够用了。

郑、何来衙门想探探胡宗宪的口风,可遇到高手了。

胡宗宪直接揭了毁堤淹田的真相,郑、何两个人没有想到胡大人要追究。

这两个人之前做了那么多,就是不想被带到沟里,于是将两个县令退出来。

杨公公一直用宫里压制浙江官场,可他遇到胡大人,没办法,直接让李玄出去给太监集团顶罪。



郑何、杨金水都给自己找了替罪羊,可胡宗宪的目的还没有达到,他要郑何、杨公公和他一起上书要延缓改稻为桑。

毁堤淹田之后改稻为桑会让浙江大乱,浙江大乱后,胡宗宪就是第一责任人。

胡宗宪也是有准备的,他不想做背锅侠,他手拿马宁远供状直接威胁那几个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