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一次看似普通的行政区域划分,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了波澜。



1904年,清廷下达了“科阿分治”的命令,阿勒泰地区自此成为一级行政区,直接归属清朝管辖。

这件事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人关注,却让中国意外保住了阿勒泰地区11.8万平方公里土地。

这块土地的面积不小,而且十分重要,那是什么样的历史机缘造成这一结果的,又有哪些远见卓识的人物做出决策,留住了阿勒泰地区这块充满魅力的土地呢?

一、阿勒泰地区的重要性

阿特勒地区位于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外蒙接壤,是我国在西北地区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

阿特勒地区有多重要?

我这么说吧,在古代它是丝绸之路北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它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

阿勒泰地区风景秀丽,水源相对充足,素有北疆“水塔”之称,也是我国六大林区之一,因其生态环境良好,被誉为“金山银山”。



在古代,阿勒泰地区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咽喉要道,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必争地之一。

历史上,阿勒泰地区先后生活着匈奴、鲜卑、突厥等族,唐朝时期曾占领该地,宋朝时期是契丹人的地盘,后被蒙古人所得。

蒙古时期,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后,得到了阿勒泰山南北诸地,被他封给第三子窝阔台。

到了明朝时期,阿勒泰地区成为蒙古瓦剌部的领土,瓦剌分裂成为卫拉特四部后,准噶尔占据了以阿勒泰地区的中心的广阔区域。

清康熙年间,噶尔丹统一准噶尔诸部后建立了准噶尔汗国,与清朝进行了七十多年战争,最终在乾隆时期被消灭,领土都被清朝所得,包括阿勒泰地区在内。

在清朝看来,阿勒泰地区北接西伯利亚,西临中亚草原,东望蒙古高原,南依天山山脉,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十分重视,先后设置了乌苏里雅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对包括阿勒泰在内的地区进行管辖。

在清朝的时候,阿勒泰地区就是风光秀丽、水草肥美的优良放牧地,而延绵千余里的阿勒泰山则蕴藏着大量矿产,遭到了包括沙俄在内的多方势力的觊觎。



1762年,乾隆帝派遣策妄多尔济前往阿勒泰考察,在策妄多尔济的考察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

阿勒泰山脉水草丰美,牧场广阔,实为控制西北边疆之要地。

乾隆帝非常重视,于是下令在阿勒泰设置专门的牧场,并派遣官员管理,源源不断地为清朝驻防部队提供优良的战马,还提供了大量军需物资。

阿勒泰地区的商业也十分繁荣,每年都有大量商队路过此地,将清朝的茶叶、瓷器和丝绸运往中亚和西伯利亚,又将外国的稀缺商品带回清朝。

清朝时期,阿勒泰地区人员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是蒙古乌梁海、杜尔伯特与和硕特部族,另有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居民,这些少数民族之间既有和平往来,也有矛盾冲突。

为了管理这些少数民族,清朝于1775年在阿勒泰地区设置游牧总管,不但要管少数民族之间的纠纷,还要负责征收赋税,维持当地治安和经济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勒泰地区变得越来越重要,道光帝曾在一份奏折的朱批中说:

阿勒泰乃西北要冲,务必严加防范,不可有失。

这主要是因为沙俄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觊觎之心日益增强,阿勒泰地区在战略上的价值自然就更加凸显了。

二、沙俄对阿勒泰地区的觊觎

沙俄对我国领土的觊觎之心,早在明朝时期就有了,清朝时期开始付诸实践,随着沙俄势力的不断增强,变得越来越猖狂。

1850年,阿勒泰地区的一位驿站官员无意间发现几位沙俄商人在边界四处打探消息,警惕性极高的他马上将这一消息报告给朝廷。

清廷接到消息后十分重视,派遣侍郎色楞额到阿勒泰地区巡视,结果发现沙俄在边界建立了多个观察哨所,沙俄军人还时不时越界骚扰。

为此,清朝向沙俄提出了严厉警告,但似乎并未起到什么作用。

此后,沙俄变本加厉,竟然派遣军队护送技术人员到阿勒泰地区进行勘测,被一位哈萨克牧民发现后报告官府,官府派人驱赶,沙俄技术人员逃走,但留下的专业勘测设备,则证明了沙俄对阿勒泰地区的觊觎之心。



沙俄的频繁举动让清廷十分担心,于是派遣伊犁将军奕山与沙俄交涉,同时加强阿勒泰地区的边防建设,增加巡逻兵力。

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对沙俄起到了遏制作用,但沙俄并不死心,又派遣使团与奕山接洽,提出在阿勒泰地区建立商站,实际上是借经商之名,行渗透之实。

当时,清朝为了缓和与沙俄的关系,是允许沙俄在西北经商的,因此奕山无法拒绝,但为了限制沙俄对阿勒泰地区的渗透,他向沙俄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商站必须建在指定位置;二是沙俄商人不能任意活动;三是不许携带武器入境。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沙俄又转变策略,派人暗中与阿勒泰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取得联系,广泛展开策反工作。

在俄国人的威逼利诱之下,一个叫做阿布拉的哈萨克部落首领首先倒向沙俄,他经常带着部众在阿勒泰制造事端,后来又有好几位部落首领被沙俄收买。

这件事最终被科布多参赞大臣发现,他在给朝廷的一份奏折中说道:

俄人用重金收买部落首领,意图分化我边境各部。若不及时制止,后患无穷。

尽管清朝采取了许多措施阻止沙俄向阿勒泰地区渗透,但依然防不胜防,只能见招拆招,走一步看一步。



作为应对之策,清楚颁布一个诏令,允许阿勒泰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天山南麓放牧,同时减免一部分赋税,此举效果很好,成功使一些部落脱离沙俄控制。

1860年,外忧内患的清朝再遭打击,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利,被迫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了外东北大片领土给沙俄。

但是,沙俄依然感到不满足,为了获得更多土地,开始频繁在西北地区制造事端。

1863年,沙俄西伯利亚总督派兵深入新疆,目标直至尔巴哈台、科布多(含阿勒泰地区)、斋桑淖尔、伊犁等战略要地;

1864年,沙俄又挑唆新疆库车、吐鲁番、哈密、伊犁、乌鲁木齐、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等回民上层分子掀起反清风潮,清朝伊犁将军常清虽然顽强抵抗,但终因缺少支援而战败,其全家都被叛乱分子杀死。

迫于沙俄的军事压力,伊犁参赞大臣明绪与沙俄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之后清朝沙俄陆续签订《中俄科布多界约》、《中俄伊犁条约》、《中俄科塔界约》,将新疆大片领土割让给沙俄,阿勒泰地区虽然保全,但也变得岌岌可危。



三、科阿分治前的危机

沙俄割走新疆大片领土后,并未停止侵犯清朝的步伐,开始积极策划外蒙独立,并伺机侵占外蒙和新疆领土。

在沙俄的不断渗透和诱惑下,许多外蒙古王公蠢蠢欲动,引起了科布多参赞大臣瑞洵的警觉。

1900年年初,瑞洵给朝廷上了一份奏折,说蒙古王公蠢蠢欲动,勾结沙俄谋求独立,应该提前加以防范,以免被动。

就在瑞洵上书朝廷后不久,科布多地区接连发生了几起骚乱,比如一个叫做达木巴的蒙古王公竟然声称要恢复“大蒙古国”,还煽动当地人民对抗清朝。

当时的科布多,可以说是局势十分混乱,因为自《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之后,大量割给沙俄的哈萨克等族人民纷纷逃回新疆,又辗转涌入科布多,与科布多的蒙古人爆发了矛盾。

而按照条约规定,清朝是不能收留割让土地之人民的,必须遣返沙俄,但清朝却没有这样做,其实也做不到,这毫无疑问就给了沙俄入侵科布多的借口,是一个巨大隐患。

随着科布多骚乱的升级,逐渐蔓延到了阿勒泰地区,1900年月阿勒泰地区南部的克尔库特地区爆发了一场冲突,哈萨克人与蒙古人为了争夺草地而大打出手。

克尔库特地区的冲突,表面上看是民族矛盾使然,其实是沙俄在背后煽动的。

1901年,阿勒泰的情况进一步恶化,沙俄商人开会时频繁出入阿勒泰,到处散播谣言,说清朝已经腐朽、衰落,蒙古各部应该独立,许多人信以为真,开始拒绝缴纳赋税。

对于这种局面,时任伊犁将军长庚和科布多参赞大臣瑞洵开始密切关注局势大发展,两人曾进行过一次会面,都认为必须采取措施稳定局面。



1903年初,长庚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据他安插在喀尔喀部的一位卧底传回的消息,一位蒙古王公酒后坦言,沙俄已经承诺用实际行动支持外蒙独立,必要时给予军事援助。

这个消息让长庚感到很震惊,他没想到沙俄的速度如此之快,野心又如此之大。

然而,当当时清朝对外蒙的控制力并不强,可以说在外蒙失去了执政根据,想要阻止沙俄与外蒙古的阴谋,难度非常之大。

长庚将消息告诉瑞洵,两人经过商议,一致认为现如今再顾及外蒙已经不现实了,如果外蒙古独立了,那科布多连带下辖的阿勒泰地区,也将跟着独立出去,这样清朝将失去阿勒泰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新疆恐怕也有危险。

于是,长庚与瑞洵联名写下《阿勒台山防守事宜折》,提出了科阿分治的必要性,建议将阿勒泰地区单独设官管辖。

阿勒泰地处要冲,若不早做安排,恐有不测。望朝廷准许将阿勒泰分出,以保边疆安全。

朝廷对这份奏折进行了充分研判,为此还派人到实地调查,并再次倾听了长庚、瑞洵以及新疆巡抚潘效苏等人的意见,最终决定实施科阿分治。

四、科阿分治的历史性时刻

1904年,清廷正式下达了科阿分治的命令,将阿勒泰地区从科布多分离,由朝廷直接管辖,设置科布多办事大臣,也称阿勒泰办事大臣,驻防阿勒泰承化寺,以锡恒为首任大臣。



当时,清朝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次正常的行政区域划分,毕竟当时科布多受到沙俄割地反回清朝人民的安置问题影响,似乎科阿分治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进行的。

殊不知,科阿分治是清朝为了防患于未然,保全重要领土的一种必要性举措,当时只有少部分了解这件事的内情。

锡恒作为首任阿勒泰办事大臣,很快就上任了,他充分了解阿勒泰的情况后,很快就制定了“九条防守办法”,全部都是针对阿勒泰地区防御问题的意见,得到了朝廷的许可,很快就开始施行。

这九条办法十分详尽,比如第一条,在边界重要关隘设置哨所,派兵巡防;第二条,组织少数民族人民成立巡逻队,用民兵力量加强边界防御;第三条,建立独立的情报网络,密切监视周边地区的动态,等等。

可以说,锡恒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而后来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比如,1904年夏天,一个叫做阿力木的哈萨克猎人在树林里打猎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沙俄探子正准备进入阿勒泰地区,警觉的他马上向官方报告了这一消息,将那个探子一举抓获。

“九条防守办法”实施数年之后,阿勒泰地区百姓安居乐业,边界也比较平静。

1905年,为了建立与内陆及中央的快速西信息网络,锡恒在阿勒泰地区建设了许多驿站,除了传送公文之外,这驿站还承担情报传递的职责,一旦阿勒泰有事,消息可以快速传递出去。



同年冬,阿勒泰北部巡防士兵发现,沙俄一支军队开始在边界集结,似乎打算翻越边界,士兵连忙通过驿站将消息传递出去,清军以最快的速度集结,与沙俄军队形成对峙之势,最终迫使沙俄军队停止行动。

锡恒的才能还不止于此,为了发展阿勒泰地区的经济,他一方面同意沙俄商人到境内经商,同时制定严格的规则,使得这些商人除了贸易之外,无法从事任何间谍活动。

在锡恒的治理下,阿勒泰地区在稳定中发展,虽然科布多的局势动荡不安,但对阿勒泰地区的影响却很小。

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当整个清朝陷入动荡之时,阿勒泰地区却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为日后杨增新接管新疆并保住阿勒泰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阿勒泰地区的最终归属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支持下,外蒙古于12月底宣布独立,成立所谓博克多汗国。

以这一事件作为导火索,外蒙古各地纷纷响应外蒙独立,那些不愿独立的地区,也先后被外蒙军队镇压。

比如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其中乌里雅苏台将军战败后被驱赶出境,而科布多杜尔伯特部则遭到了外蒙军队的疯狂进攻,最终被征服,境内除蒙古人外,其他各族人都被杀害,科布多参赞大臣及七百清军则全部被驱赶出境。

因科阿分治的缘故,阿勒泰地区与科布多分离,不再属于外蒙管辖范围,因此在此次外蒙古独立事件中遭受的波及比较小。



1912年初,为了得到阿勒泰地区,外蒙古派遣使者来到阿勒泰地区,试图说服阿勒泰归顺,由于当时阿勒泰办事大臣职务空缺,因此没有人主持当地事务。

因此,这是一个很危险的时刻,阿勒泰地区随时有可能被外蒙夺走,但一个人物的出现,却让这件事没有发生,他就是杨增新。

杨增新当时主政新疆,他知道阿勒泰地区的重要性,深知阿勒泰地区曾属于外蒙古,现在是没有主的地方,于是派遣得力助手帕勒塔前往阿勒泰,被民国政府任命为阿勒泰办事长官,并被委以督办西北防守之职。

帕勒塔是土尔扈特东部落郡王,也是一名革命志士,能文能武,还尤其善于处理民族关系。

帕勒塔来到阿勒泰之后,召集了境内各部落头人,给他们讲解了政策,并许诺会继续给予优待条件,只要大家跟中央政府一条心。

据一位头人回忆,帕勒塔的到来让他们吃下了定心丸,他们愿意跟着新政府。

在稳定内部的同时,帕勒塔还积极组织防御,为此杨增新给了大量支援,但是民国政府刚刚成立不久,给不了钱也出不了力,为此他东拼西凑,求爷爷告奶奶,这才筹了一笔款给帕勒塔。



帕勒塔利用哈萨克和蒙古人民的支持,广泛动员群众保护阿勒泰,并四处筹措军饷,从而加强边界防御。

1912年,沙俄军队趁机入侵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杨增新原打算派兵收复科布多,得知消息后便让军队前往阿勒泰,由帕勒塔率领抵抗沙俄军队。

在帕勒塔的指挥下,沙俄和外蒙古遭到痛击,后来中、蒙、俄三方签订协议,中国失去了阿尔泰山以北、科布多河以南地区,这一区域在1940年被外蒙古设为巴彦乌列盖省。

尽管丢失了一些领土,但阿勒泰地区大部被保留下来,这是杨增新和帕勒塔的功绩。

当时,阿勒泰、塔城、伊犁三地并不属于新疆管辖,只能各自为政,但一遇到事情就需要仰仗新疆的援助,非常不利于统筹协调。

杨增新便出面协调,最终将三地统一划归新疆管辖,但并未彻底并入新疆,此时阿勒泰地区依然处在沙俄的威胁之下。

1917年,沙俄爆发十月革命,不久又陷入内战,无力干涉阿勒泰问题,不久外蒙古也宣布放弃阿勒泰的主权,阿勒泰这才被中国牢牢掌控在手中。



1919年,阿勒泰地区正式并入新疆省,并改为阿山道,解放后改为阿勒泰专区,后划入伊犁州管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