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的发展趋势,既让人忧心,又让人心中充满希望与追求。工业时代似乎正在终结,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来临。这个新的时代正朝着绿色的、和平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是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也是人类所追求的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中国人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为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那么,作为学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针对以上问题我做了许多的研究,最初从“生态中国”的研究入手,撰写过《中国文化基因与“生态中国”之路 》《从乡土中国到生态中国的期待——以费孝通乡土中国思想研究为起点》《“后非遗”时代与生态中国之路的思考》等论文与专著。
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我看到中国不少地方出现了手工艺复兴及城乡互动的逆城市化发展趋势。许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成为“先锋人群”,到乡村和传统手工艺城市工作、创业,与当地人一起塑造了一种农工相哺、城乡互动的新的生活模式,催生了后集市、后家庭手工艺、后熟人社会等类似农业时代的扁平化、分散化、小型化和多元化以及小作坊大平台(互联网)的社会结构和生产模式。在此过程中,人们不仅有效地发掘不同地方的遗产资源,用丰富多样的乡土材料,以及传统技艺,生产出更具自然感、艺术性的物品、食品,甚至人文景观。许多物品和环境开始成为文化的容器,人们渐渐从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转移。
生产者也不再集中于城市,而是分散在城市周边的乡村,他们只是周末去城里赶集,像极了传统的乡村生活。但不同的是,人们可以生产生活在城市周边的乡村,是因为有便捷的交通,还有淘宝、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他们不出门也能通过物流快递把自己的产品从乡村送到消费者手中。于是,各种手工作坊、民宿、研修班、酒吧、咖啡厅,在乡村中兴旺起来。
根据这些田野调查和记录,我看到新的一轮社会转型正在出现,也看到“先锋人群”(艺术家、设计师、媒体人)对创意经济产生的影响。于是,我开始研究有关艺术乡建和后农业社会的问题,撰写了《中国艺术乡建的理论与实践》《“后农业社会”:一个中国有可能率先进入的发展模式》《“后农业文明”模式的全球性思考》等文章。
在“后农业文明”概念提出之后,我又提出了城乡互动、农工相哺、先锋人群、剧场社会、遗产资源、活历史、后熟人社会、后家庭手工业、地方场景、体验经济、创意优先等相互呼应的系列概念。
一项科学的研究是需要深耕和细挖的,为了将这一理论和实践论证得更加清晰,我将继续相关研究。2025年,除了指导我的部分博士生在景德镇继续做研究,还指导他们分别选择湖南凤凰、浙江乌镇、云南大理、云南南华等地,以城乡互动为主题写博士论文。我们试图深入到中国不同类型的地方探究“后农业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以找到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社会发展新形态。这不仅是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研究,也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探路。为此,2025年我将继续完成《景德镇模式:后农业文明场景的呈现》和《后农业文明——一项具有中国实践意义的社会发展预测》(书名暂定)这两本书的写作。此外,还将合作出版两本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调查的教材。
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推进相关研究工作,我撰写了多篇相关的论文,还编纂了一本《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的论文集。2025年,我将主编一套《共享的中华民族图像符号》丛书。这一研究与我所关注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体的,其中要研究的是中华民族这一庞大的文明体系,是如何从远古延续至今的,核心文化认同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研究,不仅要从历史的源头去开始追溯,还要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因此需要有历史视野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如此看来,2025年又将是充实而忙碌的一年。
作者系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胡子轩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