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造车新势力退场了!
近日,美国造车新势力Canoo宣布,已经向特拉华州美国破产法院提交破产申请,美东时间1月21日16时的收盘价,已经跌落到0.3701美元。
与许多默默无闻的美国新势力不同,Canoo也曾经做出过非常亮眼的成绩,它不仅是滑板底盘的推动者,还拥有来自宝马、福特等车企巨头的高管团队,并且曾经还被苹果青睐。
那么,为什么曾经的新势力明星企业,最终走向了黯然退场的境地?
在对来龙去脉梳理之后,笔者愈发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美国大概率不可能再有成功的造车新势力了。
技术+商业模式,造就新势力明星
自特斯拉一炮而红之后,中、美两国的新势力便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了汽车圈重大的商机。
有两位Faraday Future的前高管迅速嗅到了商机,并联合创办了Canoo,这两位创始人分别是斯特凡·克劳斯(Stefan Krause)和乌尔里希·克兰茨(Ulrich Kranz)。
这二位在汽车圈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斯特凡·克劳斯曾经是宝马集团和德意志银行的前CFO,乌尔里希·克兰茨则是宝马i3(参数丨图片)系列车型的项目主管,被称作“宝马i系列之父”。
在那个造车新势力频出的时间点,Canoo是拥有立身之本的,它有着一个独特的技术,那就是滑板底盘。
简单来说就是把电池、传动系统、悬架等统统整合到一个通用的底盘上,取消了机械连接,让车内拥有更多的空间,并且底盘还可以灵活适应不同的车型,如MPV、皮卡,轿车、货车LDV。
这一概念在当时十分新颖,并且其商业模式也非常清晰:首先是与车企直接合作,为他们提供滑板底盘;然后是将其生产的货车LDV卖给物流公司,如沃尔玛等企业;最后针对C端市场推出订阅模式,消费者在官方平台申请后,只需要按月付费,就能使用Canoo的车辆,相当于短租。
新颖的滑板底盘,加上三条可实现的商业逻辑,让Canoo被资本市场寄予厚望,在上市之初,其市值就高达21亿美元,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炙手可热的明星。在巅峰时期,美国邮政服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沃尔玛都曾与其进行合作。
苹果更是在2020年试图对其进行收购,但是由于当时的Canoo更热衷于融资,因此收购并没有成功。
总的来说,当时的Canoo可谓风头无两,其首席执行官兼公司最大投资者之一的托尼·阿奎拉还在2022年收购了位于俄克拉荷马城西部的特雷克斯伸缩臂叉装车工厂,并表示在2023年底将雇用500多人,并生产20000辆汽车。
然而,不出意外的话,意外就要发生了。
从炙手可热到无人问津
我们都知道,底盘是汽车的重要部分,在燃油车时代更是和发动机、变速箱共同被称为汽车“三大件”。
这对于车企来说,可以算得上是核心的技术,因此并没有多少车企愿意放弃自家多年积累的技术,去采用Canoo的滑板底盘。
另一方面,其推广的类似于“短租”的订阅模式,也没有收获用户的青睐,始终不温不火。
与此同时,Canoo的生产也出现了问题。前文提到,其在2022年收购了一家工厂,并表示要大显身手,但有前员工透露,这家工厂并未生产车辆,实际的生产是由德克萨斯州的AFV公司完成,而Canoo做的仅仅是更换了车身的贴纸。并且该员工还表示,公司一切运转都不正常,没有一条机器人生产线能正常制造零件。
最后,Canoo的资金分配也引发了许多质疑,有媒体报道,Canoo 在 2023 年为其首席执行官托尼·阿奎拉的私人飞机花费的资金比其营收还多。
最终,Canoo向特拉华州美国破产法院提交破产申请,从当前炙手可热的新势力明星,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车企之一。
其实Canoo并不是个例,在美国仍然有无数艰难的新势力,如此前退市的“特斯拉杀手”Fisker,市值曾高达79亿美元,但其一年的交付量甚至不如中国二线新势力一个月的交付量,与Fisker同为美国造车新势力三兄弟的Rician、Lucid也同样十分艰难。
不仅让人疑问,特斯拉不也来自美国吗?为什么美国出不来第二个特斯拉呢?
美国没有第二个特斯拉
无论是Canoo,还是此前退市的Fisker,其实都拥有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量产”。
而这,偏偏也是特斯拉最大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当年的特斯拉拥有十分火爆的订单,但遗憾的是,特斯拉就是无法生产,在2017年到2019年,马斯克都面临着巨大的生产压力,甚至将那段时间称为生产和物流的“地狱”。
华尔街也曾悲观的预计,如果特斯拉在18个月内无法获得大约80亿美元的资金来补齐营业亏损,那特斯拉显然撑不过一年。
那么特斯拉是如何摆脱“量产困境”的呢?
答案在中国。当年,特斯拉与上海市政府、上海临港管委会签署了纯电动车项目投资协议,建设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使其挤压的订单迅速释放。
马斯克也仅用了3年的时间,就从2020年初的270亿美元身价,变成了2020年7月的705亿美元身价,并在后面超越了比尔·盖茨,成为全球第二大富豪。
由此可见,一切的一切,都要归结于“量产”。
虽然产品设计、操控、能耗、价格等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没有产能,就算你设计的再打动人、操控性再优秀、能耗再低,也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这是因为美国相比中国,去工业化程度较高,在芯片、科学仪器仪表、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里,美国确实是佼佼者,但是在制造业上,美国就有些一言难尽了。
而我国则不同,加工、生产、制造都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新能源汽车的各个领域,中国都做到了全球领先。
举个例子,2023全球十大动力电池装机量企业中,中国占了6个,并且其中还有宁德时代这个巨头坐镇;而在电池的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领域,中国也是全球领先的存在。
综合以上来看,不得不承认在中国造车的门槛是相对较低的,因为其不仅拥有完善的供应链,还能在生产、制造、销售等领域一条龙全包,成本自主可控,价格也越来越低,许多跨界造车的新势力,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在美国则不同,就算你技术再新颖、商业模式再完善,该造不出来还是造不出来,供应链还是不能自主可控,在面对中国完善的新能源产业生态时,依旧没有还手之力。
由此可见,Canoo的退场已经命中注定,除非来中国建厂,否则美国大概率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特斯拉了。
《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恶意使用、不当转载引用《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