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张医生的年度体检报告终于出来,发现血脂稍微有点高,可能很多朋友的体检报告,都有这方面的问题。有的朋友就在留言区问张医生,这种情况应该吃点什么药?张医生一般的回答都是:我们不能把什么都交给药物!先调整一下生活方式吧。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是药三分毒,所有的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没有副作用的药物是不存在的,药物治疗肯定是有代价的,如果不能取得相应的收益,吃药就失去了意义。正因如此,血脂高了,并不一定需要立即吃药。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血脂的具体数值、个人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等。
对于血脂轻度升高的人群,通常建议首先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控制血脂水平。这些方法往往能够有效降低血脂水平。这是有多个科学研究支持的。明明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就能降下来的血脂,如果我们硬要选择药物治疗,是不明智的。生活方式的调整需要关注3个方面:
1、饮食调整:饮食调整是控制血脂异常的基本和首要措施。临床试验表明,通过控制总热量摄入、限制脂肪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可以有效控制血脂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研究还发现,低糖饮食与血脂密切相关,建议在日常饮食中遵循营养均衡、控制食量和控制血糖三原则,适当增加粗粮的比重,有助于控制血脂水平。
2、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而言,如果再配合健康饮食,血脂水平可能进一步降低。有氧运动有助于提升肝功能,从而帮助降低血脂。这一点可能很多朋友都没有意识到,肝脏是我们人体最大的生化工厂,脂类物质也会通过肝脏来代谢,肝功能如果能大大提升,血脂的代谢会更加旺盛,血浆中的血脂水平自然就会随之下降了。
3、其他生活方式调整:研究发现,减少体重和戒烟有助于改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膳食中增加鱼类摄入、减少热量、脂肪和酒精摄入,可以减少甘油三酯水平;减少饱和脂肪摄入有助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
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无法有效控制血脂,或者患病的朋友已经存在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他汀类药物和贝特类药物在降低血脂方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来降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和总胆固醇,同时也能提升“好胆固醇”水平。这类药物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的朋友,尤其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以及心血管疾病病人。
相比之下,贝特类药物主要针对甘油三酯进行调节,能够显著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并且也能轻度降低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同时提升“好胆固醇”水平。贝特类药物主要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朋友,特别是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病人。
在实际应用中,他汀类药物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效果更好,因此使用更广泛。然而,对于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和贝特类药物以有效控制血脂水平。
是否需要用药以及选择何种药物,应由医生根据患病朋友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此外,对于一些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有冠心病史的人,即使血脂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需要服用降脂药物,以预防心血管事件。朋友们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否选择药物治疗,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和进行健康随访都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脂水平维持在理想范围内。
聊到这里有个问题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想过,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不能光治疗,还需要定期去监测血脂水平,那么,最佳的监测频率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有点难,因为这同样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就算单独拿出来讲,也需要10分钟左右的时间,今天咱们就稍微的聊一下,定期监测血脂水平的最佳频率因个体情况而异。
张医生把人群分为4大类,分别是一般人群、高危人群、特殊人群和用药人群:先说一般人群,对于无症状且血脂水平正常的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血脂检查。对于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特别是有吸烟、饮酒习惯或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的年轻人,建议至少每3年检查一次血脂。
再聊一下高危人群,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如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血脂检查。对于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建议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脂。
再看一下特殊人群,对于小于40岁的成年人,如果没有风险因素,建议每2-5年进行一次血脂监测;如果存在风险因素,则需要增加监测频率。对于大于等于40岁的成年人,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脂监测。
最后看一下用药人群,初次服用降脂药物者,建议在用药6周内复查血脂、肝肾功能及肌肉指标。如果血脂能达到目标值且无药物不良反应,可逐步改为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如果血脂未达标或有药物不良反应,则需每3个月检测一次。
总的来说,如果我们在体检过程中,发现血脂升高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吃药,而是需要综合考虑个人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控制血脂的基础措施。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