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博
早上8点过,在成都市郫都区东林村,陈果上班路上会经过他所管理的田地,田内种满了一片绿油油的大蒜,他走下田间,用手拿起蒜叶看看是否发黄,又看了看土壤是否干裂,检查完后便继续前往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田里的大蒜
陈果是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上海从事金融相关工作,曾担任一咨询机构董事长年薪百万。2018年,他回到成都市郫都区东林村创业,带领乡亲们发展大蒜产业致富,现任成都市郫都区德之源大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
为何会放弃在上海的高薪工作,而选择返乡创业?1月21日,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陈果分享了一些他的感受。
陈果
从城市回到农村创业
从零开始学习农业
“目前大蒜的长势很好,今年一定也能丰收。”当天上午10点,陈果指着身后“绿色海洋”说道,村里所有田都实行稻蒜轮种,每年9月播种大蒜,次年3月可以收获蒜薹,4月收获大蒜,收获完后接着种植水稻。
他接着介绍,近期大蒜正在过冬,平时每天都会到田里观察下大蒜的情况,最主要通过观察土壤情况,判断是否缺水需要灌溉,同时检查蒜叶是否枯黄,防止叶枯病等病害。大蒜每年产量比较稳定,一亩地能产1吨左右大蒜,能否增收主要是看价格行情,大蒜价格一般为7、8元一斤,2024年行情很好,价格涨到了10元一斤左右。
其实,陈果学的是金融,毕业后也一直从事金融相关的工作,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也不知道怎么种地,是一个农业“小白”。“从如何种地到如何种好地,我们花了很长时间。”他告诉记者,他带着几名小伙伴回到成都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现在他已经是一名高级农艺师了。
田里的大蒜
发展升级大蒜产业
带领村民致富
2018年陈果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投资郫都区,入股德之源大蒜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方面,陈果牵头实施了大蒜机械化示范项目,同时推动将小田改大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推广科学化种田。通过合作社平台,帮扶农民降低30%农资成本,为农户提供平价农机作业服务。
他介绍,以前种蒜需要人工将大蒜掰成一粒粒的蒜瓣,再一个一个种下地。现在种植大蒜已经实现了部分机械化,由机器分瓣、播种。以前一亩地需要四、五个人种一天,成本约1000元。机械化播种后,一台机器一天可以播种20亩地,成本只要200多元,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还降低了农民的成本。
他还尝试“德源种蒜基地+外部商品蒜基地”模式,将独头蒜种植产业引入到凉山州越西县,初步形成种业经济研发和总部在郫都,转化与基地在区外的产业互动模式,积极推动当地大蒜产业发展。同时,以大蒜产业和合作社为载体,为东林村、禹庙村争取到成都市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及省级园区培育财政资金,增加了现代农业要素和村集体资产。
田里的大蒜
不后悔回农村
鼓励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创业发展
为何会回到成都创业?陈果坦言,他的老家在遂宁,自己也是在农村长大,感觉农村发展比较慢,收入也不高,一直有一种乡村情结,想让农村发展得更快、变得更好。加上之前的工作涉及一些农业投资,也关注到了农村这些年的发展,同时成都也有一些回乡创业扶持政策,于是他就决定回来了。
“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后悔。”他说起了回乡创业这几年的感受。“以前的工作跟经济相关,比较计较得失,可能薪资比较高,感觉比较浮躁、比较虚;回来后这几年,感觉自己更务实,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农业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天都是脚踏实地做事情,而这种踏实、专注的心态,也是当下年轻人比较缺少的。当然也有成就感!带着一帮小伙伴们,在农业上找到了发展的道路,也为村里产业发展做了贡献,还带领乡亲们赚了钱。”
田里的大蒜
他说,“农村很有发展前景。“三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好,希望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创业、发展。”
记者从成都市农业农村局获悉,1月24日,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将联合多家单位举办主题为《“返乡成都”——回家创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的首场专题活动。活动现场将推介成都城乡创业环境、发布创业机会清单,并介绍创业服务保障措施和创业指南,为活动参与者提供优厚的创业政策宣讲、优质的对接交流服务,以切实有效的举措激励更多的在外游子回归故乡贡献力量。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