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在如今这个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和主流。

之前有一篇爆文说“鸡娃的代价将在二十年后集中爆发”。

但现在看来,文章预测得有点保守了。

过度鸡娃的代价,根本等不到二十年后爆发。

仅仅到大学,不少“鸡娃”就挺不住了。



01

— Dr小鱼 —

大家去看看社交媒体,临近期末到处充斥着名校学子收到学术警告、面临退学的消息。

那些砸去几百万尽心尽力鸡娃的中产家庭,哪怕去了海外名校,也逃不开这样的结局。

比如一学生匿名称入读藤校后,学业压力特别大,每天负能量满满,不想起床去上课,期末两门课得了C,最后直接退学并去了治疗中心。

另外有个在美国TOP5大学就读的学生,上学期拿了F的成绩后大学发出了「学术警告」。
还有个留学生妈妈哭诉,孩子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因在考试中挂了三门课,学校发来了退学信,得知消息后,妈妈赶紧联系孩子,结果孩子失联了。
提到退学,最震惊的一次就是2023年哈佛一口气劝退了51名学生,创下了五年来新高。
这51人是因为学业表现欠佳而被勒令退学的,还有149名学生给出了留校察看处分,即他们学术上已出现问题,如不加改善,随时有被哈佛踢出局的风险。



哈佛大学数据

02

— Dr小鱼 —

提到退学,多数人把问题归结于孩子考上名校就不愿努力了,才让成绩急剧下滑,但现实可能正好与之相反。
很多躺平的名校孩子,缺的不是努力,而是他们失去了前进动力。
能上名校的孩子肯定是实力与个性双重在线,每个人都优秀且努力,甚至为了不显得自己太努力,还假装很轻松,实则偷偷卷GPA、卷活动或是实习。
斯坦福大学有个著名「斯坦福狂鸭症」,它指的是斯坦福学生如同优雅的鸭子,水面之上,他们自信而松弛,在水面之下,他们却用双腿拼命划水来保持前进和表面轻松。
这种伪装换来的代价是他们时刻保持恐惧与焦虑状态,害怕输,也不敢输,那些赢了的孩子继续奔跑;

跑不赢的会陷入深深怀疑与自责中,长此以往就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03

— Dr小鱼 —

“退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过度鸡娃的副产品。

大学以前被动接受安排和高强度训练,鸡到名校后,失去外部推力,迷失了方向。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如何与人交际,承受着难以忍受的孤独和疲惫以及对未来的强烈恐惧。
为了追求世俗要求的成功,在攀比中渐渐出现异化,批量成了平庸的精英,人生价值也定格在了名校的门口。
退学风不仅出现在大学,现在也蔓延到了中学阶段,为了争夺排位赛在小小年纪就厌倦了希望,掏空了梦想。


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显示:

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

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如果鸡娃的价值仅仅在于考上大学,而换来成年后缺乏欲望和快乐的能力,哪怕鸡娃的意义何在?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家长们好好思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