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查沁君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下称《纲要》),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教育部负责人指出,《纲要》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
过去数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曾多次以《规划纲要》的形式发布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不同时期具有战略指导意义。此次《纲要》文件的出台背景是,国内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强国建设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纲要》明确了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覆盖了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与路径,涵盖学前、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教育阶段,话题涉及人工智能、科学教育、产教融合、线上下结合、留学等。
值得注意的是,《纲要》首次提出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此外,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发生深刻变革,《纲要》也特别关注到人工智能这一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变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界面新闻表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战略。此次《纲要》实际上是为落实二十大报告,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强国建设,即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要从以往重视教育规模发展,转向重视教育质量发展。”熊丙奇称,从教育投入、教育管理到教育评价,都需以质量为导向,这是此次《纲要》最重要的特点。
熊丙奇提到,此前,国家一直重视教育规模发展,主要解决入学问题。而如今解决入学问题后,就要解决如何入好学的问题,民众需要更高质量、更大公平的教育,这是此次教育强国建设重要的追求目标。
在具体的实现目标上,《纲要》分2027、2035年“两步走”。“第一步”面向开局起步阶段,重点是全方位打牢教育强国建设基础,明确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第二步”面向中长期,深化重大战略布局,确保如期建成教育强国,明确到2035年,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系统完备,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教育战略投入“守住两个底线”
首次提出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是此次《纲要》的一大亮点。
具体内容是指,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预算拨款和绩效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和“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于4%。
《纲要》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预算拨款和绩效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和「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于4%。
“过去是要求不低于4%,而《纲要》里面明确提出了要高于4%,体现了我们重视的程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杨银付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介绍。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这是一个创新,就是教育不能把它看作是简单的花钱,它更是投资,而且是最具战略意义的投资。比如,两个“只增不减”,要执行制度、守住底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界面新闻提到,近几年教育投入问题凸显,2015年教育投入比例最高,之后呈下滑趋势,尽管近两年经济进入波动周期,但4%依然是要坚守的底线。
储朝晖认为,未来在保障教育投入上,要比过去想出更多办法,建立更有力的机制才能实现。否则,投入比例可能继续下滑,真实数据也难呈现。能否确保教育投入,实际上是能否保障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
“仅有经费投入也不能解决问题。”储朝晖认为,教育强国建设首要的关键因素是先进的办学思想理念,要能真正促进人的天性成长发展,提升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若无法实现这两点,仍追求 “做人上人”,通过教育提高社会地位,就背离了人类社会追求平等的趋向。
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
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是《纲要》提及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去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就提出,要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
熊丙奇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要处理好两大问题,一是免费范围向哪一阶段扩大,二是如何平衡免费与质量问题,不能因免费而降低质量,而应该是免费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
当前,对于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国内社会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支持向上扩大,实施高中免费教育,近年来已有部分省市、地区,把普通高中教育纳入免费教育,如陕西、内蒙古、西藏、青海等省份实施高中阶段免学费政策。
也有人支持向下扩大,把学前教育纳入免费教育范畴,提高学前教育的普惠性。还有人希望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实行15年免费教育,如陕西神木已经实行15年免费教育。
“毫无疑问,实行15年免费教育,从减轻家庭教育支出角度看,是最理想的。”熊丙奇称,但是,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既需要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还需要考虑对受教育者选择教育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在省级层面实行免费高中教育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而非东部发达地区、大城市。
其背后的原因是,中西部省份以免费教育来吸引学生上高中、减轻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发达地区并不存在这一问题,这些地区的高中教育问题,是如何提高中职吸引力以及普高质量。由于中职已经实行免费教育,这些地区的教育部门还担心把普通高中纳入免费范围,会影响学生选择中职。
因此,如何扩大免费教育范围,需要因地制宜,从当地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充分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熊丙奇认为,总体而言,将免费教育范围向下扩大,把学前教育纳入免费教育,当前更具现实必要性、可行性。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中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已经达到91.1%,但公办园只占幼儿园总数的45.53%,有43.77%的适龄幼儿在民办幼儿园。上幼儿园的保教费高于大学学费的现象,仍在一些地区存在。
实行免费学前教育,将有力减轻家庭的教育支出,这也是发达国家应对少子化问题的重要措施。《纲要》提出,稳步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落实和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
人口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近几年,人口形势的变化给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要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马晓强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提到,少子化带来学龄人口排浪式的冲击。中国学前教育学龄前儿童在2020年达到高峰,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将分别在2023、2026、2029、2032年达到高峰。未来10年都会处在人口急剧变化的一个阶段。
“不能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必须要有一套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以有余来补不足。”马晓强认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要“市县结合”,提高资源管理层级,把近期的需求和远期的变化要结合起来。
比如,小学迎来人口高峰,初中和高中相对人口还没有高峰来之前,如何把剩余的一些教育资源,校舍、条件、师资可以去支援小学高峰。通过提高在基础教育学段的资源调配机制,比较平稳地迎峰和度峰的问题。
在中小学阶段,《纲要》还对“双减”、校外培训有相关表述,“双减仍不能松动,依旧要延续合规化、规范化。”《纲要》指出,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数字化、全流程管理。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
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压减重复性作业,减少日常考试测试频次。学校和家长对个性化学习工具的需求将增加。促使学校更多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来提升教学效果。这意味着,在线教育平台、教育软件开发企业将有一定的市场机会。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被重点提及,从人才培育角度,这也是发展的主要方向。《纲要》指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等。
今年年初,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十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的通知,提出要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国家课程,完善对科学类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构建大中小贯通的培养链条,支持中小学与高校联合教研,鼓励高中学生参加高校学术活动等内容。对于产业来说,相关出版商和内容提供商可以开发更多科学实验、探究式学习的教材和工具。
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也在《纲要》中被重点提及。《纲要》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在课后服务上,要提升“质量”和“内容”,这也为课后辅导机构、兴趣班、素质教育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很多地区和学校仍存在课后服务的诉求,企业在布局课后服务时,需要更加重视内容与服务的打造,以满足那些对素质教育有迫切需求的学校和家长。
高等教育方面,要着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要按照国家战略、市场需求,来设计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和重要的学术评价等。
职业教育方面,依旧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融合发展,加强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衔接培养;加强教考衔接,优化职教高考内容和形式,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开设职业技术专业;稳步扩大职业本科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
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深入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落实地方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有条件地区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储朝晖对界面新闻表示,《纲要》的大部分内容在此前各类文件中基本都提过,它给出未来十年教育工作的基本框架,关键在于如何实施。从过去文件的实施过程来看,尚有很多积极主动、可作为的空间。只有各地在体制、教育评价等方面有新突破,积极主动进行关键变革,才有可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