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中文名称,犹如精炼的密码,蕴含其原产地、形态特征等丰富信息,省去冗长的生物学术语描述。然而,鉴于中国文字的深厚底蕴与悠久历史,植物名称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经历诸多演变。
为此,蝌蚪五线谱特别邀请深圳市作家协会的魏德勇先生,针对那些常见却易于误读或错读的植物名称,从它们的命名由来、生物特性、历史演变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许多植物的中文名字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与自然韵味。这些名字中的关键字源远流长,其正确读音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以“酢”和“柞”二字为例,若要真正了解与之对应的酢浆草和柞树,就必须深入探究它们的起源和文化意义。
“酢”字,在植物命名中特指酢浆草,这一名称背后蕴含着古老的文化背景,而“柞”字,则与柞树紧密相连,同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01
酢浆草:味道酸酸的假三叶草
三叶草是欧洲岛国爱尔兰的国花。花中三片叶子寓意深远,分别象征幸运、爱情与忠诚。全球存在三类具有三片复叶的草本植物,它们分别隶属于豆科的车轴草属、苜蓿属,以及大部分的酢浆草科酢浆草属。
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是,包括爱尔兰人在内的广泛人群,对于哪种植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叶草,并未形成统一认识,至今仍存争议。
在这样的背景下,爱尔兰民众普遍将车轴草视为正宗的三叶草,这种植物既能美化草坪,又能作为牧草使用,还适宜作为园艺花卉,备受青睐(爱尔兰著名植物学家凯勒·思雷尔克德在其著作《爱尔兰本土植物》中将红车轴草认定为三叶草)。
相比之下,用途相对较少的酢浆草
则常被称作“假三叶草”
酢浆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遍布全球各地。中国作为酢浆草的原产地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发现和栽培历史,这一点从其名称中便可见一斑。“酢”字,对大多数人来说较为陌生,甚至容易读错,其正确发音应为cù。
魏晋以前,“酢”与“醋”曾通用,意指主人敬酒后客人回敬的酒,“酬酢”一般写成“酬醋”。“醋”为动词,意思是主人祝酒后客人回敬的第一杯酒,而醋酒之后主人再次祝酒就叫“酬”,“特价酬宾”一词即由此而来。
《说文解字注》载:“酢本酨(zài)浆之名。引申之,凡味酸者皆谓之酢。今俗皆用醋。以此为‘酬酢’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区分,“醋”逐渐成为调料的专有名词,而“酢”则更多地用于“酬酢”等词汇中,发音也演变成zuò。
南北朝时期,中国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为“酢浆”的清凉饮料。这种饮料是由淀粉制成的稀薄悬浊液经过发酵而成,带有酸味和香气。据《齐名要术·大小麦》引《氾胜之书》记载:“酢浆令麦耐旱,蚕矢令麦忍寒。”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利用酢浆来处理麦种,以提高其耐旱性能。
到了唐代,《唐本草》(又称《新修本草》)更是正式记录了酢浆草的药用价值:“酢浆草味酸,寒,无毒……食之解热渴。”自此,“酢浆草”之名正式载入典籍,而“酢”在此处的发音也回归其本音cù。
顾名思义,酢浆草之名缘于它含有丰富的草酸,从而带有一种独特的酸味。因此它在民间有许多与酸味相关的别名,如三叶酸、三角酸、醋母、斑鸠酸、酸酸草等。
在植物分类学中,酢浆草隶属于牻牛儿苗目酢浆草科酢浆草属,这一属有280多个物种,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酢浆草以其独特的三瓣绿色叶片和五瓣小巧花朵而著称,这些花朵在一年四季中陆续绽放,不同品种的花期各异,使得酢浆草的花期跨度相当长。
原本野生的酢浆草,后来被园艺爱好者们发掘并引入园艺界,经过精心培育,已经发展出上百种栽培品种。
这些栽培品种大致可以分为春植和秋植两大类。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紫叶酢浆草、红花酢浆草、白花酢浆草等,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和观赏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地下茎的大小是区分不同酢浆草种类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酢浆草属里地下茎最大的成员酢浆薯(也被称为晚香玉酢浆草),其地下茎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可以食用。在南美高原地区,酢浆薯的种植面积仅次于马铃薯,成为当地重要的作物之一。
02
柞树: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橡树
《致橡树》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品,深刻体现作者舒婷对独立人格、个性解放及自由自强精神的热切向往,其文学价值显著,已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成为经典。诗中“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等生动描绘,让橡树那伟岸挺拔的形象深入人心。
橡树是我国的首要天然林树种,长期以来却因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资源利用率偏低,鲜为人知。橡树拥有诸多别称,诸如柞树、栎树、槲树、栩树、杼树、青杠树等。其中,“柞树”被公认为最为人所接受的名称。
然而,许多人在读“柞”字时常常出错。尽管它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但其读音并不直接等同于右半边的“乍”。具体来说,“柞”作为水名或地名时读作zhà,如柞水、柞溪以及陕西省的柞水县等地名。
其中,柞水是长江的三级支流,源自陕西省柞水县黄花岭下,在五代十国时期更名为乾佑河,并沿用至今。古书《水经注》亦有记载:“柞水西出柞溪。”
“柞”用作植物或动物名称时读作zuò,主要指代柞树和柞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载:“维柞之枝,其叶蓬蓬。”诗句描绘了柞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的景象,用以比喻国家的繁荣昌盛。
此后,柞树频繁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如《尔雅》《通志》《农书》等。人们习惯上将柞树构成的森林称为柞林、栎林或橡木林,而柞树加工后的木材则被称为栎木、橡木等。
在植物分类学中,柞树属于山毛榉目的壳斗科(壳斗科的“壳”读作qiào,也常被称作山毛榉科)栎属的落叶乔木。柞树因其木材坚硬且耐腐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过去,它常被用作铁路枕木和船舶制造材料,而现在则更多地应用于建筑装修和农具制作。此外,柞树还是优质的柴火来源,有着“除去青杠无好火”的美誉。
柞树的叶子形状类似倒卵形的板栗叶,非常适合饲养柞蚕。其果实含有丰富的淀粉,经过浸泡处理后可供食用,还有助于防治矽肺病,因此被视为煤炭工人的保健食品。
不仅如此,柞树的树干形态奇特,树形优美,是风景园林和庭院别墅区打造造型景观的理想树种。
在川渝地区,柞树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青杠树,它的果实被称为青杠子,而以青杠叶为食的柞蚕则被称为野蚕。
笔者小时候在重庆西南的山区生活时,就曾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山林里捡青杠叶当柴火,还用青杠子当小陀螺玩,而那些与桑蚕截然不同的野蚕曾让笔者晚上做噩梦呢。
最后,我们聊聊与“柞”字紧密相关的另一个词——柞木。在植物分类学中,柞木属于山茶亚目的大风子科,是一种小乔木或灌木。全球范围内有近100种柞木,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中国仅有三四种。
柞木又名蒙子树、红心刺、柞木钉等,它的主干和枝条上长满尖锐且密集的长刺,它的叶子可以喂养桑蚕。柞木是国家二级珍贵树种,大家要注意保护它。
作者:魏德勇
广东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董小娴
审核:张超 李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