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1月20日08版

“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耆老合判,不服,则……”这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于1925年所撰写的《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中第七章“乡治”的节选,与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自治、法治、德治”理念基本契合。

近年来,作为梁启超故里的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法院立足司法审判职能,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乡治”文化内涵,抓实司法服务资源力量下沉,实现了法庭功能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融合,以法治引擎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绘就了一幅崭新的“乡治”画卷。


深度赋能凝聚定分止争“合力点”

梁启超先生的“乡治”论述与我国当前农村基层治理有相似之处。“小法庭”如何融入基层“大治理”,也成了新会区法院一直思考的问题。

“商户交了租金,开门做生意怎么就不能装个广告牌?装了广告牌,又影响了村民二楼的房子。我们夹在村民和铺主之间也不知道怎么办了。”一段时间里,新会区会城街道村书记林某不知如何是好。

考虑到能否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村委会通过“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向辖区所在的新会区法院会城人民法庭“吹哨”。

会城法庭庭长柯铭培收到“粤平安”平台“吹哨”单后,第一时间联动新会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前往现场开展实地勘查,了解涉事广告牌安装情况,结合现场调查结果指导村委会对商铺铺主、村民进行现场调解。

“户外广告牌行为的双重属性,安装既要符合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又不能建立在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调解现场,柯铭培说道。


不到两个小时,调解方案出炉了。商铺铺主按照有关行政法律法规,自行整改广告牌安装大小、位置,同时为房屋墙壁受损的村民赔偿相应的维修费用。

问题解决了,村民们、商铺铺主气也顺了。村委会还自发将一面写有“如我在诉解民忧 司法为民办实事”的锦旗送给会城法庭,对其专业指导调解、助力基层治理的工作举措表示感谢。

网格“吹哨”,法官“报到”。纠纷化解合力的凝聚得益于“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今年6月,新会区政法委牵头搭建该平台,会城法庭率先对接进驻,建立“吹哨响应处理”机制,实现法庭与村居、社区及时有效对接,实质化解纠纷。像这样的“吹哨”工单,会城法庭已参与化解230余起。

与此同时,为更好地了解群众司法需求,在源头预防和化解纠纷,新会区法院上线“线上服务平台”,将二维码发至会城村居社区19个站点试运行,目前已收集反馈信息67条。综合辖区诉讼案件情况、走访信息及收集的司法需求进行分析研判,定期向辖区党工委就潜在风险的社会问题提出法律风险防控工作建议。

无讼在于谋始。新会区法院主动对接辖区茶坑村、奇榜村“无讼”村居建设,立足乡村乡情,通过设置“驻点法官工作室”开展普法、指导调解、培训等提升基层自治组织解纷能力,主动促和止争,使老百姓邻里和睦、守望相助,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法治”底色。

聚焦源头搭建纠纷化解“多车道”

“乡治”以民生为先。小区多、物业纠纷高发,也是会城法庭辖区的特点之一,特别是某物业公司在过去一年里就向新会区法院提起了93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诉讼。

“一人违约可能是经济困难,但93人一同违约可能另有原因。”承办法官苏锦江逐一联系当事人,了解违约原因。

“平时物业公司人员都不在岗服务,你说这个物业费该给吗?”“合同写明每栋楼设置垃圾桶,却没有落实”……原来,业主们不满物业公司种种不作为,才出此下策。

为了取得良好效果,新会区法院将庭审“搬”进小区,联合结对社区开展巡回审判,邀请社区党员干部、业主代表、物业公司代表到场旁听。

现场的“普法课”,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法院对物业服务纠纷案件的裁判思路和尺度,引导大家理性依法维权。庭审结束后,涉案业主纷纷缴纳了拖欠的物业管理费用。


打铁还需趁热,法庭还与社区开展了物业纠纷治理专题会,向社区剖析了物业纠纷产生的根源,建议探索运行“物业公司履职、业主评价、社区监督和调解、法院指导调解”等物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此外,会城法庭还针对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涉及的起诉条件、管理费违约金标准等进行梳理,统一裁判尺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物业纠纷很多,怎么让社区干部也能快速化解这类纠纷?于是,围绕矛盾起源、风险评估、处理措施、处理结果等全过程,会城法庭的法官们详细记录化解的方法和经验形成“类案化解教学指引”,提升基层调解技巧和能力。像物业纠纷化解这样的教学指引,已出台4份。

结合案件审理发现问题,会城法庭注重以“反向视角”向单位或组织提出预防建议,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促推乡村法治现代化。2023年以来,会城法庭共发出司法建议9份,反馈率达100%。

百年过去,在耆老解纷之外,多元解纷效能在会城日益凸显。2024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六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典型案例,会城法庭“村巷法官”促推40%以上矛盾纠纷止于诉前工作案例入选做实指导调解业务职能篇。

需求导向激发产业发展“动力源”

产业发展在“乡治”中被重点提及。新会享有“中国陈皮之乡”的美誉,新会陈皮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30亿元,是全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

为集中力量做好新会陈皮的司法保护工作、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2023年9月,新会区法院在会城法庭设立“陈皮法庭”,建立“归口管理﹢专业审判﹢统一执行”模式,集中办理涉及陈皮产销、金融、文旅等陈皮产业全链条纠纷案件,推进陈皮产业纠纷一体化解,实现全周期司法服务护航陈皮产业发展。

“这可不只是我们一年的收成,树烂了根怎么算损失?”2023年9月,在一起因公用排水渠被填埋导致柑树受淹枯萎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55户柑农认为涉案果园病虫害严重,减产损失评估过高,迟迟不愿赔偿,案件陷入了僵局。

陈皮产业纠纷特邀咨询员、特邀调解员等行业专业力量的加入,为这起案件的审理打开突破口。


“两位都是有十几年果树种植经验的行家,都明白黄龙病导致这批病树的产量降低。果树产量和它的树龄、病虫害息息相关,我们不能忽视果树的健康。”陈皮产业纠纷特邀调解员陈万高客观地向双方当事人陈述了专业意见。最终,原告同意降低赔偿标准,纠纷得以成功化解。

正是引入了像陈万高这样的“智囊团”,以往不同产区新会柑价值差异、陈皮年份缺乏专业鉴定等问题迎刃而解。陈皮法庭通过联动新会区农业农村局、区司法局、新会陈皮行业协会等,邀请9名代表成为陈皮产业纠纷特邀咨询员和调解员,通过“盲评”为陈皮纠纷化解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帮助法官厘清案件事实。

据了解,陈皮法庭项目建设以来,陈皮产业纠纷诉前调解成功率达93%,超五成成讼案件调撤结案。

“我们将继续深化‘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做实指导调解业务职能,实质化解群众烦心事、揪心事,把司法温度传递到基层村居的每一个角落,绘就崭新‘乡治’画卷。”新会区法院副院长赵汝佳表示。

来源:人民法院报

排版:谭年安

编辑:古慧琳

审校:何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