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各地都存在旧书市场,旧书行业一片繁荣。北京的潘家园和上海的文庙,是南北两大古旧书市场,全国知名。

近年来,多家知名民营旧书店迅速成长,成为出版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上海图书公司创立“淘书乐”旧书市集,持续举办多季,受到沪上旧书爱好者欢迎。不少读者感慨“文庙书市买书的快乐又回来了”。

每一本旧书都承载着一个故事,在信息“快餐化”的时代,这份沉淀的故纸墨香尤为珍贵。如何为旧书找到新读者,如何让旧书吸引年轻人?如今,“旧书新知”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1月20日,50余位业界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2025“旧书新知·书香上海”专题研讨会,探讨古旧书业在当下的发展。


2025“旧书新知·书香上海”专题研讨会现场

承载历史故事、城市文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彭卫国是旧书的忠实读者。在他看来,“旧书”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从别人家里卖出来的才是旧书,每一本旧书都有故事。旧书是历史文化、是社会生活。”他每次去旧书店都怀着“如见故人”的心情,那种感觉与购买新书是截然不同的。

“一本书的价值不仅是纸张文字,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承。”复旦旧书店店主张强在上海经营旧书店20多年,支撑他在这一行坚持下去的动力也是旧书蕴含的文化价值,“这一行就是‘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一本旧书有了妥帖的归处,令他安心而有成就感。

在上海,古旧书市场历史源远流长。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全国主要的古旧书集散地之一。旧书店、旧书摊散布在上海市的大街小巷,尤以汉口路、福州路以及昭通路一带为多。

新中国成立后,古旧书业也经历了一轮调整。1956年,古籍书店和上海旧书店在福州路开业,前者侧重于线装古籍、碑帖等的收购和销售;后者侧重于旧平装和一般旧书的收购和销售。有数据显示,从1956年到1965年的10年间,共收集到宋、元、明善本古籍等古旧书刊5000余种。即使在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间,旧书业收购人员也抢救、收购了古书10万册,旧书刊100万册。

1986年起,文庙成为知名的旧书市场所在地。文庙旧书集市一年在春节、元宵节、暑假、国庆节举办4次,每次持续四到五天。到1993年,文庙旧书市场更改为一周一次。1994年旧书行业还曾被列入“十大热门服务业”之一。

据调查,截至2024年年底,上海古旧书业包括旧书店、旧书市集、兼营二手书的旧货店、旧货交易市场、花鸟市场、小商品市场等店档摊点等共有159处。旧书在这座城市中,依然有广泛的民间基础。

面对新机遇,吸引新读者

作为一个小众行业,旧书业有其存在基础和稳定客源。旧书店主在城市中精心经营耕耘,但很难突破新的圈层。《藏书报》主编王雪霞直言,旧书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大众关注度不高”,“与其他行业融合破圈不够,还没有形成一定声势”。

北京的中国书店现有11家门市,不乏开在王府井这样热闹地段的门市。但即使这样,门店人流量依旧不高,“一万人逛王府井,书店里也只有一两百人。”中国书店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东晓感慨,突破圈层、拓展新客是旧书业面临的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也感慨,对自己这样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而言,所需资料不在图书馆 就在旧书摊,或者在旧书藏家手中,“我们这些人去古旧书店不稀奇,如何吸引年轻人才是重点,要有新招。”


上海书展上的“淘书乐”备受读者欢迎

在新时代,业内人士也在做出新的探索。上海图书公司的“淘书乐”就是一次尝试。2022年,上海图书公司在上海书展设立以古旧书刊销售为核心的“淘书乐”专区,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已成为上海书展常设项目。2023年9月,“淘书乐”走出书展,首季旧书市集在苏州河畔樱花谷举办,10月、11月又接连举办了第二、第三季,备受读者欢迎。2024年,“淘书乐”旧书市集2.0版本在全市铺开,创新推出了“书香巴士”“书香游轮”“钢琴巴士”“阅游苏河”人文行走等特别策划,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将“淘书乐”的旧书书香散播至读者群体中。目前已形成一个以古旧书刊为核心,结合展览、讲座、文创、非遗技艺、互动体验等版块,通过“可淘、可赏、可听、可品、可打卡、可集章”等多元的文化形式,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实现城市景观与其人文历史的有机融合的古旧书市场。

中国书店则提出“店内不足店外找,线下不足线上补,主业下降多元增”三条原则,与“旧书新知”品牌结合,书店参与市集、书展、庙会、大型书市;并走到线上直播卖书,参加出版社直播间活动,用跨界语言向年轻人宣传古旧书籍;开发与书有关的多元业务,广泛联合京沪、京津冀同行,做出品牌,擦出火花,满足读者多元文化需求。经过各方面努力,目前中国书店实现销售途径多元化,店内旧书销售只占总收入的20%。

孔夫子旧书网深耕旧书线上销售多年,创始人孙雨田肯定了线下活动的重要性,“目前旧书业线上线下结合是趋势,只靠线上,没有丰富的线下活动,影响也非常有限。”去年孔夫子旧书网开展进校园活动,在年轻人喜欢的小红书平台转发预热,送出白先勇等签名本,反响十分热烈。“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孔夫子网的注册用户明显年轻化,去年5月以来新增130万用户,40%为30岁以下。”

孙雨田表示,目前孔夫子旧书网共有2万家书店,45万家书摊,30%店家为35岁以下年轻人,“发展繁荣古旧书市场有广大的年轻人基础。”


“淘书乐”旧书市集

建立行业标准,规范市场

“旧书不是一个大的产业,却历史悠久、绵延不绝。对从业者的要求也很高。”彭卫国认为,改革开放以后,古旧书行业一片繁荣,现在却走向低潮,有一个原因是“很多这一行业的专业人员没有了”。

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上海古旧书店业主大多具有相当的版本目录、文物考古、装裱字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上世纪50-70年代,古籍书店和上海旧书店从业人员在收购旧书的同时,也抢救了一大批古籍善本。从繁杂的旧书中去芜存菁,需要专业知识和毒辣的眼光。

上海博古斋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晓明提到,他们曾从一堆旧书中挑出一本1928年出版的旧平装诗集《花一般的罪恶》,作者是邵洵美,就年代来看,算不上古籍珍本,但装帧精美,最后成交拍出近30万元,“书的价值是人赋予的。年轻人买书的价值观与我们不一样。但凡他们认为漂亮的、美的旧书,他们就愿意出高价。”在新时代,旧书业评价标准也要跟上年轻读者的需求。

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会长李爽提到,为规范古旧书业运营,加强行业管理,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近期将推出下列举措:成立古旧书业工作委员会,联系上海从事古旧书相关工作的会员单位,开展符合本专业需要的业务活动,促进古旧书市场的健康发展;还要评选“旧书新知 上海市特色旧书店”,在充分调查、评估的基础上评出若干特色旧书店并授牌;建立古旧图书业务专家库,聘请多位具有丰富的学术成就、专业水准的资深专家、学者,为古旧书业健康良好发展献计献策、保驾护航。

“上海有一两百家旧书摊点,很多人以此为生,如何发挥好就业作用,在文化建设中的正向作用,相关部门加强管理支持培训很重要。”彭卫国表示,“旧书在保存传承文脉基础上,也承担着推进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的责任。旧书有依托,新书才有根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