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很多丽江纳西家庭的春节美食里,会出现这样一味糕点——



除了逢年过节,这两年,越来越多纳西人结婚时的糕点蜜饯摆盘里,也不乏这味糕点的身影。



上点年纪的纳西人大都知道,这是一款纳西族传统糕点,纳西话称“咕咕”或“谷谷”(音译)。但从发音上来讲,身为纳西人的读本君私以为,“咕骨”(gū gú)俩字的发音更为精准。只不过“咕骨”二字,从字面看,没有“咕咕”、“谷谷”两个词唯美。



虽说这个糕点的纳西语发音并没有固定是哪两个字,但最起码还有个称呼,但是汉语却连个称呼都没有,大意了!

原料是面不是米,称米糕不合适

“好多人喊这种糕点叫米糕。”读本君采访了多家糕点店负责人及多位纳西族市民,他们均如是介绍。

问题是,真正的米糕,应该是这样滴——



而这一款“咕咕”,制作原料是面而非米,所以称呼米糕,显然不合适。

叫芝麻糕?但全国各地芝麻糕也太多了,没特点

在先锋糕点厂退休、做了一辈子糕点的和孃孃告诉读本君,这些年这款糕点在先锋糕点厂门市、云星祥糕点店等都有卖,一般称为“芝麻糕”,若掺了绿豆,叫“绿豆糕”。但如今全国各地叫芝麻糕的糕点太多,而如果叫绿豆糕,又难免与昭通著名的绿豆糕有雷同之嫌,体现不出是纳西族的特色美食。

随后读本君又采访了几位研究纳西文化的资深专家,大家也均只知这款糕点的纳西名而不知汉语名。



那么,这款糕点,到底应该给它一个什么样的汉语名?是直接用纳西名音译称呼“咕咕”?还是取一个既有纳西特色又稍微正式一点的汉语名?

文末评论区,欢迎各位留言探讨。

民族传统美食,不能忘!不该忘!

除了名称外,如今,知道这款糕点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读本君随机采访了20名18岁—30岁的纳西青年,只有15%左右知道这是纳西族的传统糕点且知道它的纳西名字,其余均以为这是外来糕点。



遥想40年前,读本君的奶奶便曾给读本君及家中一众小朋友亲手制作过这个糕点。只不过,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它的原料仅仅只是是麦面粉、白糖和猪油,不像如今这般原材料丰富。尽管如此,对那时的孩子来说,这也是难得一见的人间美味。

多年后的今天,每每看到“咕咕”,读本君的脑海中就会条件反射般地闪现儿时最熟悉的画面,勾起许多的童年回忆。

所以,这样的民族传统美食,不能忘,不该忘!

“咕咕”是这样做成的

今天,读本君就专门请到了纳西族资深糕点烘焙师和孃孃,教大家制作这一纳西传统糕点——咕咕。

【制作过程】

先来看看食材,这也太丰富了吧!除了主料面粉和白糖外,还有白芝麻、黑芝麻、花生碎、核桃碎、新鲜炼制的猪油、核桃油,居然还有玫瑰糖。



和孃孃介绍,大多数人制作“咕咕”,并不加核桃碎、玫瑰糖和核桃油,只是她根据多年制作糕点的经验,加入了这几味,吃起来香气更加浓郁。难怪和孃孃制作的“咕咕”比起其他人的,口感更好,吃后唇齿间还流淌着浓浓的香味。(此为读本君品尝后的鉴定)





此外,有些人制作“咕咕”时,加的油较少,因此吃起来较干,而和孃孃加入的油(包括猪油和核桃油)分量都较多,所以吃起来更加滋润可口。另据和孃孃介绍,若“咕咕”中水分少,加入的油多一点,保质期也更长一点,保存一两个月都没有问题,很适合作为亲朋好友的伴手礼。





话不多说,下面就来让和孃孃手把手教我们制作“咕咕”。

制作流程如下:

1、蒸麦面,蒸约半小时。

2、面粉蒸好,放凉后揉搓,防止起坨。

3、在面粉中放入白糖,二者比例为2:1。

4、将所有调料即黑白芝麻、花生碎、核桃碎、玫瑰糖、猪油、核桃油通通倒入另一盆中,猪油和核桃油的比例可根据调料的粘性程度来定。

5、取出制作模具,制作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先在模具底部铺一层面粉,中间放入馅料,之后再放一层面粉,使劲按压,最后从模具推出,一个夹心“咕咕”就成型了。





此种方法虽然制作起来稍显麻烦,但成品面粉和馅料泾渭分明,口感上也更有层次感。





第二种:直接将面粉和馅料揉拌一起,灌入模具,挤压后推出。此方法比起前一种,显得简单粗暴,虽不分层,但口感同样不错。



看了以上视频和图片,你是不是也学会了这道纳西糕点“咕咕”的制作方法?

随着时代变迁,会制作这一传统美食的人越来越少,今天读本君发这条微信,若能让更多的人知晓这一纳西传统美食,了解它的制作方法,让“咕咕”这一纳西族历史的味觉见证,留存的时间更加久远一点,那我们的心愿,足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