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县医共体运营管控大屏。
宾县医共体运营管控指挥中心。
□文/摄 刘婧婧 王若冰 本报记者 白云峰
自2019年被正式列为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以来,宾县以“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为目标,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健全完善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不断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医共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更便捷 重构医疗服务体系
近日,记者来到宾县人民医院,参观了医院建设的远程影像诊断中心、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该院的医共体运营管控系统通过“乡检查、县诊断”协作模式,实现分级诊疗、远程会诊,为就医患者特别是急危重病患者和疑难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好更快捷的医疗服务。
“宾县整合县域资源,重构了医疗服务体系。以宾县人民医院为牵头总医院,以中医医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7家乡镇卫生院和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组建了宾县医共体总院。”宾县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宾县医共体总医院院长王宏大向记者介绍,现在患者可预约名院名医网上会诊,与专家面对面诊疗。对上对下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检查检验结果实时查阅、结果互认,不仅大幅提升了医院综合服务实力,还大大方便了患者诊疗,减轻了患者负担。
“现在患者在县城,就能让北京的专家诊疗看病。近年来,宾县医共体总院与北京19家大医院建立了紧密医联体合作关系,让众多县域居民足不出县就能享受外地专家的高水平诊治。”王宏大介绍,前不久胜利镇的一位67岁的心绞痛患者入院后,经与解放军总医院远程会诊,确定了介入治疗方案,顺利在北京入院手术治疗,现在可以不坐轮椅自己下地走路了。
王宏大介绍,按照“基层首诊、上下联动、急慢分诊、双向转诊、连续服务”原则,明确了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流程,建立了转诊绿色通道,确保上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双向转诊畅通便捷,为患者提供便捷连续服务。自2021年双向转诊业务开通以来,累计下转上400余人次、上转下200余人次。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影像远程诊断17300余次,心电远程诊断400余次,远程会诊24例。
补短板 医共体建设加速度
宾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孙宏月向记者介绍,宾县被列为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以来,将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一项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作为增强发展优势、补齐社会事业短板的重点项目,着力把宾县医共体打造成为哈尔滨市的标杆。
高位组织推动,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宾县调整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将财政、医保、人社、发改等部门纳入其中,研究部署推进医共体建设各项工作。编制并修订形成了《宾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修订)》,从5方面21项条文进一步明确医共体外部管理、内部运行、完善服务、支持政策等内容,切实提高决策和运行效率。
强化平台建设,实现信息互通共享。整合互联网、医保网、专线服务网,搭建基层信息化系统、基层电子病历系统、基础管理系统,建成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县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有效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互联互通、医共体健康公众号一码通行。
推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宾县依托牵头总院优质医疗资源力量,派遣资深医生常态化到基层坐诊、巡回指导,定期举办业务培训交流活动,推动各医共体分院同质化、均衡化发展。目前,总院派出47名医疗技术人员下沉乡镇,乡镇卫生院派出124人下沉村卫生室,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让群众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聚合力 完善医疗协作机制
对于今后医共体的建设,孙宏月介绍,宾县将切实凝聚医共体建设工作合力,建立完善“县带乡、乡管村”的医疗协作机制,推行一体化管理、连续性服务,引导医共体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逐步实现标准、制度、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统一,努力交出一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高质量答卷。
坚持协同一体发展,着力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宾县将继续提升县级医院医疗诊治水平,加快推进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努力打造县域医疗“新高地”。激活乡镇卫生院诊疗动能,持续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机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放心看病。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择优实行乡聘村用,加快打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完善分级诊疗机制,推动形成有序就医新格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发挥总医院龙头作用,通过对口帮扶、科研带动、业务带教等多种方式,努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让患者在乡镇、村屯就能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加快信息化建设,为区域医疗服务提供科技支撑。持续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病理等资源共享中心在总医院内的运用,向下辐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