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稀稀拉拉二十三……”不知不觉我们就迎来了腊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在公历的1月22日,在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小年了。
在华夏大地,春节的前奏总是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仪式悄然奏响。这一传统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其背后不仅有着诸多的讲究,而且也蕴含着浓浓的生活智慧。
那年年祭灶,你知道如何祭灶神吗?到底哪一天祭灶更合适呢?
灶神,在民间信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也被尊称为“灶王爷”。传说他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常驻百姓家中的“监督员”。
灶神左右随侍“善罐”“恶罐”,记录一家人的善恶行径,当这家人做了一件好事,就会往“善罐”里记上一笔,而做了一件坏事,就会往“恶罐”里面记录一下。
这样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就会上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到了大年三十晚上,灶神又会带着新的旨意返回人间,继续守护这一家人。
由于他肩负着沟通天地、传递善恶的重任,人们对灶神极为敬重,腊月祭灶的习俗也应运而生。
关于祭灶的时间,在过去流传着“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普通百姓在腊月二十四,而水上船家则在腊月二十五。
相传,这一差异源于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不同阶层遵循不同的时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地区性的祭灶时间差异。而在北方过去是政治中心,所以北方地区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而南方就多数是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灶,也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南北方祭灶的区别。
另外,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的仪式庄重而充满仪式感,有着诸多注意事项。首先,打扫厨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平日里烟熏火燎的灶台,此时要被擦拭得一尘不染,这不仅是对灶神的尊敬,也寓意着将过去一年的污垢与不顺通通扫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厨房窗明几净,也为新年烹饪美食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传统习俗里,祭灶仪式由家中男性主持,女性则需回避。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男尊女卑”的观念,而且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传统习俗。
虽在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在一些地区,仍保留着这样的传统。
还有就是在祭灶的时候,是要一家人共同参与,这是希望能凝聚家庭的力量,让灶神感受到这一家人的团结与和睦。一家人围聚在灶台前,怀着敬畏之心,共同完成这一仪式,也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
祭灶过程中,保持肃静至关重要。大声喧哗、追赶打闹或说脏话,都被视为对灶神的不敬。想象一下,在一个安静祥和的氛围中,一家人虔诚地祭拜,灶神自然会更乐意庇佑这家人。
家人之间的争吵纠纷更是大忌,在这个特殊时刻,若发生争吵,不仅破坏了祭灶的祥和氛围,也可能预示着新的一年家庭不睦。
供品的准备也马虎不得。一般来说,要准备三样供品,且磕头需磕三个,这源于“神三鬼四”的说法。在传统文化中,“三”被视为吉祥数字,代表着天、地、人,是万物和谐的象征。
而供品的选择多是灶神喜爱的食物,如麦芽糖,传说这种甜腻的糖能粘住灶神的嘴,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事。
供品摆放好后,就只能静静等待祭灶结束,千万不能偷吃。因为只有在祭灶完成后,这些供品才被赋予了“神赐”的意义,一家人分享,便能获得灶神的庇佑,新年顺遂如意。
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仪式,虽看似迷信,实则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和睦的追求。这些习俗提醒着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停下脚步,关注家庭,传承文化,以敬畏之心迎接新年的到来,期许新的一年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