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 何
这几天讨论度最高的的民生话题,无疑便是集采药品的问题了。
自打去年12月,在第十批中国药品集中采购中,出现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3分钱一片的叶酸,0.22元一支的间苯三酚注射液等超低价中标后,关于仿制药的治疗效果争论就没停止过。
而最近一段时间,北京、上海两地的医生政协代表在两会期间的公开发声,指出集采药疗效欠佳,质量存疑等问题,又让相关讨论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
1月15日,东方网报道,今年的上海两会上,郑民华等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共同提交了一份“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直言某些集采药药效不稳定,但医生在临床使用中没有选择权,呼吁给原研药留出通道。
郑民华向《财新》介绍,自己是外科医生,过去用合资或进口麻药算得准时间,但现在算不准了,“麻药不睡的,本来用一支,现在用三四支才能睡着。”
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民建中央委员、北京市委常委)亦在提案中表示,集采药品存在疗效欠佳、不良反应较大等问题,使得患者和医生不信任集采药。
他认为,集采药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的主要原因,是集采药品价格过低,甚至低于成本价。
他以降压药氨氯地平为例介绍:进口(7片)每盒21.61元;集采(28片)每盒1.53元。进口药单片价格3.09元;集采药单片价格0.05元。
这里为大家插入科普下仿制药与原研药的概念。
原研药是原创性新药,由科学家从海量化合物中层层筛选,并经严格临床试验验证安全和有效性后诞生。
其研发成本高昂、耗时久,在专利保护期内享有独占权,其他企业不得仿制,原研药厂借此维持市场独家地位。
而仿制药是在原研药专利到期后,其他药企复制其主要分子结构所制药物。
仿制药在活性成分、给药途径、剂型、规格上与原研药一致,但制备工艺、辅料及包装材料可能不同。
因省去大量研发成本,其价格往往仅为原研药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相关话题最新的进展情况(截止1月20日),是国家医保局表态即刻赶赴上海与医生群体当面探讨“集采药品质量”这一问题,并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当好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的吹哨人。
这个话题网上相关的讨论很多,分享一些我个人的观点,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首先,医药集采的制度我觉得是利大于弊的,也符合现实国情。
一个现实情况是,医药集采确实是把药品的价格打下来了。
集采前很多药物的价格虚高,企业营销费用高达40%以上,高回扣,高利润都转嫁到患者头上了。
用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司长丁一磊在1月17日国家医保局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来说,
虚高的价格原来就没有形成企业利润、没有用在质量上、没有用来研发创新药,而是进入了中纪委专题片中腐败分子家中的夹墙里,希望全社会共同形成药价虚高部分坚决挤压的共识和磅礴力量。
因此集采首先可以打掉中间层暴利和医疗腐败问题,看看抓了多少医院的书记和院长就清楚了。
前几天被删的文章里面有个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0%,这个数据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快速膨胀。
老龄化加剧叠加还有少子化对现收现付的医保机制的冲击,一增一减,长期看医保资金更是捉襟见肘。
而60岁往上,正是需要用药吃药的年纪,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老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病根子在身上。
所以客观来讲,集采制度肯定是势在必行的,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和医保资金不足,都会让这个政策坚定不移的执行。
其次,医药集采制度还需要优化,不能一刀切,要给患者选择的权利。
但是,又要说但是了,就是推行集采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安全和疗效。
人们之所以去医院看病买药,排在第一位的最基础的需求是疗效和安全。
没有疗效,白送也没用,安全不过关,倒贴也不敢要。
对于患者来说,我们要的是质优价廉的药品,而不是一味的低价药,省钱,只是排在第二位的需求。
但是现在大家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集采药品确实便宜,但是存在药效不好的情况,治不好吃不死拖着病。
那这种情况要怎么解决呢?
我认为还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要优化集采的制度,不能只看最低价中标,还要看疗效,同时要制定一个仿制药的最低保护价,以防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生产出劣质产品。
国产也有好的药,那些药物也不便宜,但一味追求最便宜一刀切那肯定是不会有好药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像上海的医生委员建议的,可参照集采品种价格,对进口药,仿制药制定不同的报销比例,超出部分让患者自行负担,从而把选择权交给患者。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一些用药习惯,患者也在长期治疗尤其是慢病治疗过程中形成对一些品牌药的认可,对这些习惯应该予以尊重。
患者对于药品价格敏感性不同;患者收入分层、消费分层,药品消费也应允许有所选择。
第三,对集采的攻击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处于对高价中成药的不满。
一个普遍现象,现在去医院看个小病医生开药往往是几十块钱的西药搭配几百块的中成药,中成药的药效我想懂得都懂,
但既然医保资金都这么紧张,还把钱浪费在大量没有经过双盲的中成药上,这合理吗?
这种定价策略上的歧视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中成药就能大笔挣钱,谁还会去投原研药研发,
添加一些中成药可比费心研发不一定赚钱的原研药轻松多了。
这里歪个题外话,
分享一个来自公众号「小众消息」分享的门诊开药的老舅定律:
定律一:如果门诊开的处方单有三种或以上的药物,很大概率至少有一种药是没必要的,其主要目的是让你多花钱。通常,这种药往往也是处方中最贵的。
定律二:如果你看到药名时无法立即判断它的用途,那这个药物可能没问题;相反,如果药名一眼就能看出作用,那么这个药物很可能是多余的,目的同样是让你多花钱。
(有趣的是,定律一和定律二中提到的这些「赚钱药」通常是同一种药。)
发现处方单不对,可以立刻跟医生反馈,取消不必要的药物(脸皮薄不知道怎么拒绝就说这药家里有,不用开了)。
这不但为自己省钱,也给医保系统省钱,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
最后,讲一个基本逻辑。
最后想说,作为中国人,我个人是非常乐意见到国产药品疗效优于进口药品的,既能省钱又方便购买,没有任何理由不支持。
但是常识告诉我,世上没有那么多既要又要还要的好事。
我虽然不懂怎么制药,但是我懂一个基本逻辑,那就是杀头生意有人做,亏本生意无人做。
一分钱一分货,虽然药品不是一般的商品,监管要求更严格,但只要他还是一个商品,就会尊从基本的商业规律。
如果说,我们自个人都觉得便宜,而且这种便宜已经是上面剥了几层皮才落到你手上的便宜了,
那么你就不能指望这东西的有效成分有多少,或者你就不能指望为什么国产的达不到以前进口药的疗效。
这都是符合逻辑的事情。
多快好省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就像男人不可能三角,一个男人不可能同时满足帅、有钱、感情专一这三个特点。
如果有,你就要想想,这个便宜怎么就能落到我身上呢?
会不会是想带你去泰国旅游,免费剃头的那种?
全文完,感谢阅读,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