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医学专家反映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风险等问题。国家医保局对此高度重视,决定联合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部门,赴上海当面听取相关委员、专家关于药品集采政策及中选产品质量保障的意见建议,并重点收集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

集采药品质量是否有保障,这个问题近来引发了广泛讨论。最开始是因为价格问题,在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中,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中标价格低至每片3分钱,而集采前,这款药最低挂网价为0.48元一片,降幅接近93%。这样的价格变化彼时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舆论反响,有的人庆幸药品价格大幅下降,患者受益;有的人则对这种价格的药品质量提出疑问。道理很简单,药品也是商品,药企要追求利润,如此低的价格是不是意味着药品质量会缩水?

针对上述舆论反馈,上月底国家医保局召开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座谈会,就社会关注的集中采购药品质量保障、行业创新发展等问题沟通交流,回应了企业在加强成本控制、保障中选产品质量和供应方面采取的措施。应该说这一番互动很及时也很有必要,但舆论对药品质量的担忧主要基于价格,只能说是一种合理怀疑,并不足以形成定论。而这一次座谈会,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提供了药品原材料的价格信息,其实也不足以解释部分集采药品价格过低的问题,更不能排除质量可能存在的隐患。

可以说,经过这一番互动,原先的疑惑并没有完全解答。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信息不足的问题,还有就是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对于品质的要求更高,哪怕有一点瑕疵,只要影响治疗效果,恐怕担忧都不可避免。显然,有关部门有必要重新审视一番,在集采药品质量把关方面多做一些工作。

近期,随着地方两会陆续召开,集采药品问题再次受到关注,而且讨论更深入、更具有专业价值。

上海市政协委员、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称自己长期服用高血压药物络活喜,但换了国产药后“一粒血压降不下来,需要两粒”。当地20名政协委员在联名提案中表示,某些集采药药效不稳定,并呼吁给原研药留出通道。“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些集采药的药效不稳定,特别是在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麻醉药等,在临床使用中经常有反映药效不佳的情况,有些往往加大药量也不起效。面对如此情况医生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向上反映也没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刚刚结束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也带来优化集采药品提案,并提出了制定最低成本价底线、严把药品供应商质量关、加强药品上市后监控、不应强迫医患使用集采药等四项建议。

从外界依靠常识判断到临床医生积极发声,集采药品质量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值得重视。一线临床医生对这一专业问题显然更有发言权,集采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但对药品质量和用药选择权的追求同样不可忽视。有关部门需要倾听舆论呼声,并在今后的集采过程中平衡好各种诉求。期待经过这一番积极互动后,尽快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让集采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