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芒来小姐 编辑: 阿若

来源: 壹点灵心理

ID: yidianling0

看到一位研究手机成瘾的网友,和当老师的妻子一起做了一个观察研究:

妻子班上几十名小学生,经过一个暑假的网课学习后,成绩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

12名老师子女,被严格控制玩手机时间,成绩没有太大下滑; 27名父母疏于管控玩手机时间的孩子,手机成瘾,成绩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下滑; 9名程度特别严重,由于长期打游戏、刷短视频改变了大脑习惯,上课状态极差,无法正常学习;

最严重的两位女孩,由于玩了一个暑假手机,接触太多超乎年龄的信息,拒绝接受成年人的管控;

甚至入室偷窃、用自杀威胁父母。

妻子花费很大精力,试图把这9个严重成瘾的孩子拉回正轨。

但只有一个孩子,父母辞职在家看管他,才有点成效。其他8个几乎不可逆。

我们教育孩子要花费十多年,手机毁掉孩子只需要一个假期。

然而寒暑假期间,很多家长“一部手机管一天”,把手机当成“省钱省力”的育儿工具。

殊不知,孩子一旦钻进手机,就会逐步丧失存活发展的各个优势。

可像上网课这种情况,孩子又无法避免地要接触到手机。

这种情况多了,父母想要从手机那里抢回孩子的人生,真的需要用一点“巧劲”。


来源:pexel

01

手机依赖‍‍‍‍‍‍‍‍‍‍‍‍‍‍‍‍‍‍‍‍‍‍‍‍‍‍‍‍‍‍‍‍‍‍‍‍

成为生存大环境

最近在重温《心理学导论》,我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真相:

手机等电子设备,已经作为生存环境背景,持续性渗透我们的生活,不知不觉改变着人的身心机制。

这意味着:

生于这个时代的孩子,无论玩不玩手机,都必然会受其影响。

首先,手机具有社交属性。

同学、同龄人都在谈论手机里刷到的内容,孩子的关注点也逐渐扎进手机里;

然后,手机能迅速缓解压力。

一旦孩子体验过一次“手机有多好玩”,往后每次感到压力,都会想玩手机;

再者,手机改变了大脑。

熟练使用电子产品,如今已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每个人的大脑皮层都在受其改变,产生不同程度的依赖症。

以上三个因素,都是手机作为生存背景带来的影响。

所以,哪怕你竭力避免孩子接触手机,它依然会成为偷走孩子时间的最大“嫌疑人”。


来源:pexel

瑞典首席心理学家安德斯·汉森在《手机大脑》中写道:

“十几岁正是多巴胺分泌最旺盛的阶段,容易大喜大悲。 这个阶段的孩子尤其容易对手机上瘾,产生自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大脑发育迟缓、抑郁症自闭症等一系列问题。”

一些科技行业的父母意识到这点,都采取了相似的应对策略——

允许孩子意识到,手机是生存不可或缺的工具;

但降低孩子对手机的敏感度,不去提高孩子对手机的成瘾度。


来源: p exel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一直留心观察科技产品对孩子的影响,当他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沉迷手机的迹象,就会开始严格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兹做得更彻底,他曾当众说过:禁止自己孩子满14岁前使用手机。

很多报道将乔布斯、比尔盖兹这类父母称为“低科技家长”。他们用科技影响着千家万代,自己却把手机留在家庭之外的时间,最大程度保护着孩子的大脑

这带给我们一个提醒:

与其完全隔绝孩子与手机,不如尽早帮助孩子培养一套驾驭手机的体系。

使孩子使用手机的过程中,能受用于手机的价值,又不被拉进成瘾的深渊。

02

如何培养

孩子的抗瘾力?

具体操作中,把握孩子玩手机的尺度非常复杂。

要让孩子熟于用手机查资料、学英语、上网课;

又要避免孩子无限期打游戏、刷短视频、上网冲浪,几乎做不到两全。

但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是拿手机来玩、还是来成长提高,是有可以平衡的。

因为孩子对手机的需求背后,有一个明显的心理倾向:动机。


来源:pexel

心理学认为,一旦有机体内部出现某种匮乏、不平衡,需求就随之而生,并演变成动机,刺激有机体拿出行动去满足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把握动机的三种功能,培养孩子的抗瘾习惯:

第一,激发功能。

手机激励了孩子做某件事,还是扼杀了孩子做某件事?

就像肚子饿的人对食物更敏感,肚子饱的人没劲觅食。外界刺激跟内在动机有关时,孩子更容易受到激发。

我小时候,爸爸喜欢打游戏,家里有一堆游戏卡带,我从小学五年级一直打到考上大学,但没有因为玩游戏荒废学习,因为爸爸发挥了一个很重要的激发功能:

他教我用制造游戏的电脑软件RPGmaker,制造一款属于自己的游戏,并拜托两位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哥哥与我一起合作。

整个初升高的暑假,我都在学怎么写代码、怎么编辑脚本、怎么设置游戏剧情……

在哥哥们的帮助下,我甚至用软件编辑制造了3分钟的剧情动画,当时震惊了整个贴吧。

爸爸了解游戏、懂我为什么喜欢游戏,能够理解我的动机、并顺应这份动机激发我的热情。

而动机一旦被激发,就会源源不断激活热情,心里有一个坚定目标的孩子,是没空对目标以外的事物上瘾的。


来源:pexel

第二,指向功能。

动机的指向性不同,活动方向和目标也不同。

如果一个孩子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追求热爱时没有受到父母足够的支持,就会因为内在比较匮乏,轻易被手机诱惑。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的内在动机有强烈的指向功能,即使玩手机,也会使用手机帮助自己追求热爱;

甚至会放弃玩手机,选择更有助于追求热爱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学者鼓励父母培养孩子的热爱——

哪怕孩子只是喜欢捏橡皮泥,看似跟学习无关,热爱带来的指向性,都有助于帮孩子清退学习生涯中的阻碍。

因为孩子能从最热爱的事情上,体会到最高级的快乐。

只要这份快乐不会被手机带来的快乐覆盖,孩子心里的道路就不会偏移。


来源:pexel

第三,维持和调节功能。

孩子心里有一个动机调节系统,能围绕这个动机进行把控,调整强度和持续时间,大脑就很难被手机改变形状。

比如:父母引导孩子接触一些有利于提高注意力游戏。

告诉孩子学习累了的时候,可以玩10分钟这些游戏放松身心,就是在调整动机强度。

孩子被手机里的信息海啸冲击,干什么都没力气时,父母引导孩子旅行爬山、游泳跑步,或者只是稍微活动一下身体,孩子的后劲都会慢慢恢复过来。

总的来说:维持和调节功能,就是孩子精神疲惫时的安全气囊。

当孩子意识到他可以自行调节玩手机时的心情,而不是被手机牵着情绪走,手机对他来说就只是一个工具,而非不可或缺的精神慰藉;

哪怕偶尔沉迷一下,内在动机都会提醒他经营好手机之外的生活。

03

不可忽视的

生理发育规律‍‍‍‍‍‍‍‍‍‍‍‍‍‍‍‍‍

总之,孩子对手机有一定依赖,在如今这个电子时代难以避免。然而,这不代表孩子一定会对手机上瘾。

除了用“巧劲”培养抗瘾力,父母也要掌握孩子生理发育的规律。

不同身心成熟度的孩子,应对手机成瘾的策略也不同。

孩子大脑中控制情绪的额叶,发育十分迟缓,需要数十年时间积累经验,20岁以后才完全成熟。

所以,0-12岁的孩子,父母应该严格规划接触电子设备的时间。

哪怕不能完全杜绝,也尽量少让孩子接触会带来强烈快乐的手机内容,以确保孩子的额叶可以健康成长;

当孩子可以控制情绪、额叶初步成型,就可以允许孩子接触电子设备。

并在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帮助他尽早驾驭手机这个工具。


来源:pexel

有人说:未来10年,考验的就是AI驾驭人,还是人驾驭AI。

小时候能驾驭手机,成年就能驾驭更大的虚拟网络,父母帮助孩子培养抗瘾力,就是在引导孩子走在时代前沿。

过程中离不开正确的方法,但最重要的仍是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当孩子心里被父母的爱填满,手机带来的快乐被这份爱覆盖;

孩子才能拿出真正坚定的意志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活出自己。


来源:pexel

最后,如果你也正在为孩子沉迷于手机而发愁,又或是被孩子叛逆、厌学等问题困扰,那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调整行为,可能包括——

行为干预:通过设置奖励和惩罚机制,帮助孩子减少过度使用手机的时间。

情绪调节:帮助孩子识别和调节因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或孤独。

如果你有需要,可以扫码添加客服微信,我们将按照您的需求为您匹配合适的咨询师: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