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酱说:

培养习惯的过程,并非是机械重复,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有机的,复杂的,需要不断自我调整。

全文2603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作 者:Erica 来源 : 少年商 学院( ID : youthmba )

孩子的时间管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家长们关注的头等大事,尤其是现在孩子的课余时间增多了,问题又彰显出来了:

20分钟就能完成的事,孩子总要拖1小时? 日程表安排满满,从来没完成过? 三分钟热度,做事总坚持不下来 ……

可能你也会疑惑,24小时日程表、任务清单、四象限法则等方法和工具,孩子也都在用,怎么就是管理不好时间呢?

今天给大家分享几个,孩子使用时间管理工具最常见的误区,帮助孩子培养真正好的生活习惯,告别低效学习。


错误1:

用「24小时日程表」制定每日计划

24小时日程表,顾名思义,就是以小时(或半小时)为单位划分一天的时间,对时间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一种工具。

在许多「时间管理大师」的成功经验中,你都看到过它。

比如富兰克林,他用24小时日程表明确规划自己每天的学习时间;

乔布斯,他年轻时坚持凌晨4点起床开始工作;

柳比歇夫,他从26岁开始用24小时日程表记录和分析自己的时间管理情况,整整坚持了56年。



因此在许多课程中,24小时日程表俨然成为时间管理高手必备的武器。

但是,不少孩子发现,使用24小时日程表来做计划,几乎没有哪天是能顺利完成计划的。

一旦做不完,孩子就容易产生挫败感:

为什么我每天都做不完事情?是我的自制力、专注力还不够吗?还是我的计划做得不够完美?到底怎么办才好啊!

其实,孩子完不成计划的原因并非能力不足。像这样严格、精细的日程表,只有对富兰克林、乔布斯、柳比歇夫这样的“超人”才适用。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24小时日程表不仅没必要,甚至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为什么呢?如此严苛的时间表有一个很大的弊端:缺乏弹性。

比如,小明同学原本计划周六早上9:00-10:00完成作业,之后休息五分钟,开始练小提琴一小时,再准备午休……。

如果在写作业的这个小时中,有道题忽然卡住,小明多花一些时间查资料或者跟同学讨论,又或者休息时爸妈忽然让小明帮忙找个东西,那么后面的日程表就会整段垮掉。

你看,随便一个突发事件,就能轻易打乱整张计划表,而且意外发生的频率实在太高了!

真正适合使用24小时计划表的人,是那些需要像机器一样高效工作学习的“超人”。

比如我们前面说到的乔布斯,还有比尔盖茨,马斯克这些大企业家。他们日理万机,如果不把时间划分到这么细,所有事就会乱成一锅粥。

而且,还有一点:他们有能力严格掌控自己的时间,甚至有助手来帮助他们管理自己的生活。

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种严密的24小时日程表完全没必要。如果孩子这么做了,那就是把自己往绝路上逼。而且还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丧失学习动力,因为这个计划很可能永远无法完美执行,从而让自己不断陷入“制定计划——完成失败”的死循环。


错误2:

「四象限法则」给任务清单排序

每天的事情这么多,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把计划全部完成?

大家都知道,事有轻重缓急,要给不同事情分个优先级。

一个最常见的排序方法是「四象限」分析法,也就是根据事情的重要紧急程度进行排序——

重要且紧急的事情要马上完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排上日程,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集中处理,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马上丢弃。


但如果每天都用四象限法给任务清单排序,会怎么样呢?

你会发现,排序的过程极为痛苦,光是排序就已经浪费了你很多的时间。而且,你还会发现,你根本无法排出一个完美的顺序。

为什么会这样?

实际上,「四象限法则」最适用的场景是企业管理。一个大企业就像是一台大机器,需要多个零部件相互配合才能运转,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而且企业面对的事情很繁杂,每个人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复杂,所以需要四象限法则是帮助管理者合理决策的工具。

但学生在给事情排优先级的时候就会发现:


很多日常事务本身并不存在严格的先后顺序,硬要给每件事情都规定重要和紧急的等级,就会特别拧巴,怎么排都不舒服。而且在做其他的事情时,总是会想着那个被你规定为“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就跟「24小时日程表」一样,按照四象限法则排好先后顺序的任务清单,同样不可能完美执行,硬要执行,只会带来挫败感。


错误3:

坚持21天,养成一个习惯

想必大家都对“21天习惯养成计划”这种说法十分熟悉。看看满大街的广告宣传——

对家长: 21天戒吼计划 - 亲子沟通训练营、 21天早起打卡计划、 每天10分钟,21天马甲线养成计划……

对孩子: 21天阅读打卡课程、 21天晨跑锻炼计划、 每天5个词,21天词汇速成营……

在这里,把21天换成30、60、100天都是可以的。因为这种课程的核心是:每天花少量时间完成一个简单的动作,然后重复一段时间,期望通过这样的计划来培养新习惯。

但是“21天计划养成”真的可行吗?

实际上,培养习惯可能并不需要21天,而坚持了21天的人,也未必真能养成一个习惯。


举个例子:我有3个朋友曾经参加过一个30天打卡学习英语的课程,他们还煞有其事地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如果谁当天没有按时按量完成学习任务,就要缴纳相应“罚款”。

互相监督,互相陪伴,似乎看起来学习氛围很不错。但是30天之后情况如何呢?通过30天的坚持,他们是否养成了“每天坚持学习英语”的习惯呢?

答案是:并没有。

到了第30天,朋友们不约而同舒了一口气:终于结束了。之后谁也没有再提要继续学英语的事情!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参加完21天早起打卡的人,最后一天结束后长叹一口气:明天终于又可以睡懒觉了!

为什么这种【坚持一段时间重复做一个动作】的形式,并不能真正帮助大多数人培养一个新的习惯呢?

因为,培养习惯的过程,并非是机械重复,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有机的,复杂的,需要不断自我调整。


*来源: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国内领先的国际素质教育平台,380w+高知父母都在关注,帮助6-16岁孩子发现兴趣并树立目标。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许你会喜欢

【社交】

【方法】

【真实】

【羡慕】

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 dangyang002 )为好友,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

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