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的你,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个感受:
当孩子学习状态好,学习成绩好的时候,家庭氛围一定是祥和安乐的;
但若孩子不爱学,学不懂,成绩又差,作为父母的你心情不由渐渐焦虑。随之,无论谁的一个不留意举动,都会成为导火索,进而爆发出一场家庭亲子大战。
长此以往,前者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好,后者孩子的学习状态,就会越来越差。
当孩子学习遇到问题,很多父母都想方设法从外部找解决方案来帮助孩子,譬如给孩子找学习资源,让孩子刷更多的题,又或者是老师、报培训班……但一通操作下来,孩子学得很辛苦,父母陪读着也很辛苦,实际效果却也并不见好,甚至有很多孩子开始厌学,亲子关系更加恶劣。
家长也迷茫也不解:到底要怎么做,孩子才会学习开窍?
1
教育家李希贵老师有一句名言: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关系”是一切的前提,它影响亲子感情,也同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
我们常常寄希望于孩子突然开窍,然后激发出满满的内驱力,开始好好学习。但,我们又苦于找不到激发孩子内驱力的撬点,只能无奈失望。
实际上,内驱力的底层逻辑是“关系”。关系好了,学习也就有劲儿了。
高考战神王金战老师有一个现身说法,高考化学100分,他能得99分,源于和化学老师之间调和了“关系”。
上高中的时候,王金战学化学“一窍不通”,不仅因为化学难,还因为他对化学老师“有看法”:一个女老师教化学,长得不太好看,说话还带口音,叽里呱啦,很多时候,他都听不懂。
受情绪的影响,不喜欢化学,也不喜欢化学老师的王金战,化学始终学不好。
改变是从一本化学课本开始。
当年,国家经济紧张,两个学生合用一套教材,老师讲完课,学生轮流交换看。王金战看得快,同桌看得慢,没事干的他,就只能干坐着等待。
课间巡视的化学老师看见了,了解情况后就把自己的一本教材给了王金战看。
一个班53个学生,老师独独把教材给到了自己!对此,王金战心里很感动,他觉得老师对自己特别重视,于是认真看书。
等下了课,当王金战把课本还给化学老师的时候,老师因为自己办公室里还有一本,于是将书送给了王金战,同时鼓励他:好好学!
这个举动,更让王金战感动又愧疚。他觉得化学老师真的是太好了,自己居然还嫌弃她长得不好看,说话带口音,自己太不应该了!
从此,王金战开始好好听化学课。一听不得了,他觉得化学老师讲课好极了,连带着老师的长相也越来越顺眼。
王金战的化学就这么开窍了,高考满分100,他在一个月没有复习化学的情况下,还能轻松考99分!
一本书,改变了一个孩子对一个老师的看法,潜移默化也改变了这个孩子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2
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多父母习惯从外部找方法,试图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却鲜少有父母从内部找原因,帮助孩子解决底层问题。
那些影响孩子学习状态和成绩的,往往就是各种“关系”。帮助孩子解决了“关系”问题,才能解决学习的问题。
那么,有哪些主要“关系”,在悄悄拉开孩子与学习的距离?
“与老师”的关系
很多孩子,特别是低龄阶段的孩子,往往是先喜欢某一个老师,才会喜欢某一个科目,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看不见却深远。
如果说王金战的化学老师给了一个正面的案例,那么我一个朋友遇到的却是反例。
朋友小时候数学成绩一般,有一次他意外考了高分,老师拿着一叠考卷一张一张报成绩。因为全班考试都不错,老师满脸喜气。
当报到朋友的高分时,他遏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正要上台领试卷,数学老师却鼻子一哼,半调侃半激将:这成绩,偷来的吧?有本事,下次接着考高分!
话毕,全班哄堂大笑。
那一刻 ,朋友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恨不得钻进地洞。从此,对这位老师的印象滑铁卢,连带他的数学成绩直线下降,再也没有好过。
老师或许是激将,但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却挫伤了一个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学校里,毕竟一个老师面对一个班甚至几个班的学生,老师也不是圣人,无法洞察每一位学生心理,对每一位学生悉心教诲。
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做好孩子与老师关系之间的桥梁工作,引导孩子看到老师好的一面,不要和孩子一起站在老师的对立面,随着时间流逝,误会解除,孩子与老师重新建立了信任关系,他们也就不再“情绪化”排斥该门课程。
同时,家长一定要从小教会孩子一个理念:你可以不喜欢这个老师,但你不可以不喜欢这门课程。
“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孩子真的是一种神奇的生物,家长越重视的科目,压得越多的科目,孩子往往接纳得越难。
我儿子身上,就有这样的情况。
在语数英三门功课上,语文从来没有任何压力,唯独让他养成了喜欢阅读的习惯;数学适当做题,压力不大;但英语,从一年级开始至今,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背默无数遍的单词,他还是不会认识,讲解无数遍的语法,他还是不知道……无数次,在书桌前,我们因为补习英语吵得天翻地覆。
不出所料,孩子学英语的状态和成绩堪忧。英语最差,数学过得去,语文最好。
仔细分析,其实不难理解孩子,哪一门功课若和家长状态相关,孩子越有压力,对科目内容就越紧张焦虑;但孩子若越受鼓励,就会越来越喜欢该门课程。
在这个因素上,其实更锻炼家长“不动声色不动气”的能力,把对孩子的着急与不满收起来,风淡云轻点拨几句,其效果反而更好。
“与学习本身”的关系
孩子有文理偏科之别,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有天生(也来自父母早期对孩子的启蒙引导)的兴趣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就有不一样的接纳度。
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方式,导致孩子与“学习本身”关系,远近不一。
判断一个孩子喜欢哪一门功课,家长不妨留意孩子回家写家庭作业的顺序。作业完成顺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对这么功课的喜爱与否。
在完成作业这件事情上,孩子其实也遵循“由易至难”的顺序,在他心里面认为最简单的功课,一定是被放在最前完成的。
调节孩子与学习本身的关系,一方面跟孩子早期接受的启蒙教育有关,那些经常聊到的,看到的知识,孩子因为不陌生,一定程度上会褪去畏难感。另一方面,也与孩子进入实质学习后得到的学习反馈,包括成绩、鼓励、表扬等正向肯定有关。
家长要做的是,从小对孩子做好启蒙教育,在孩子成绩不佳时,如何引导他重拾信心学习。
“关系”是一切的前提!特别是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
引导孩子处理好“与人与物”的关系,才是帮助孩子真正成长。当孩子拥有妥善处理关系的能力,向上的能量,会让孩子重塑与学习的关系,正确认识,努力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