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天下的封建时期,王朝统治者通常会将自身的利益,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随意出卖国家利益,自毁长城。

岳飞,便是如此。

岳飞是宋金时期最著名的抗金将领,早在北宋末年,宋金合作攻辽时,20岁的岳飞毅然参军,报效国家。



辽国灭亡后,金国发现宋朝只是一个纸老虎,于是大举南下攻宋,岳飞的敌人从辽人变成了金人,在战场上逐渐崛起。

当时的金国如日中天,宋朝并不是其对手,几番较量之下,北宋丧权失地,最终徽钦二帝以及宗室贵族被俘虏北上,北宋宣告灭亡,占据了中原。

汴梁城破时,赵佶的第九子赵构没在城内,侥幸捡回一条命。他在一众臣子的拥护下即位,在南方建立了南宋,让宋朝军民有了主心骨,岳飞也来到了他麾下。

金人本想一鼓作气活捉赵构,灭掉南宋,可南方河流纵横,骑兵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赵构也擅长逃跑,几次出兵赵构就乘船到了海上,加上南宋一众将领的抵抗,这才让南宋得以苟全。

赵构经历了这么多事,只想着金人不来打自己,根本不敢主动招惹对方,因此越来越热衷于偏安江南,过自己的日子。



上行下效,久而久之,赵构身边团结了一大批主和派人员。”暖风熏得游人醉”,让这些人把杭州做汴州。

当然也有不少主战派,这些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想北伐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一种则是偏保守的,兵要练,军要备,但不主动出击,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金人要犯我坚决打回去。

岳飞是极力主战,他一生致力于收复北方失地,因此他背后的“队友”是相当少的,在那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却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阻碍。

朝廷中最大的主和派便是赵构,他极为的害怕战争,只想好好过日子。势力强大的主和派害怕岳飞的胜利会影响他们与金人的和谈,所以处处打压岳飞。

岳飞一心想要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可他的理想却得不到朝廷中一些人的支持,甚至还被猜忌,这让他内心充满了无奈和痛苦。



南宋绍兴八年(1138),宋金又开始“议和”了,岳飞当时已取得了多次重大战役的胜利,坚决相信抗金事业能成功,反对妥协投降。

朝中主和的声音已成一面倒,就连张浚、张俊、杨沂中、刘光世等对岳飞北伐多加阻挠,有种强烈的孤独无力之感的岳飞写下了一首小词。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天夜里,寒冷的蟋蟀一直叫个不停,把岳飞从千里征战的梦中惊醒,此时已经是三更时分了。

这里的 “寒蛩” 营造出了一种寒冷、凄凉的氛围,三更半夜被蟋蟀声吵醒,可见岳飞睡眠很浅。

他梦到了什么呢?想必是梦到了自己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收复失地的场景吧,可见他内心那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连做梦都在厮杀。

可梦境被寒蛩惊醒,现实却被主和派阻挠,自己知音难遇,孤立无援,就是这么无奈。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岳飞醒来后,无法再入睡,只好独自在台阶前徘徊。周围一片寂静,只有他一个人孤独的身影,帘子外面的月亮也是朦胧不明的。

“人悄悄” 写出了环境的安静,更衬托出岳飞内心的孤独。那朦胧的月光,就像他此时迷茫的心境,前途似乎也像这月色一样,看不清晰。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岳飞说自己为了功名已经头发变白了。这里的 “功名” 可不是一般的功名利禄,而是指收复失地,保卫国家的大业。

他想到家乡的松树和竹子都已经老去,可自己却因为战事,因为朝廷的种种原因,无法回到家乡。

“阻归程” 三个字,道出了他的无奈和心酸,他是多么想回到家乡,过上安宁的生活,可想要实现这样的愿望困难重重,自己的使命根本没法完成,自己也就不能回去了。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想要把自己内心的心事都寄托在瑶琴上,可是他知道,知音太少了,就算把琴弦弹断了,又有谁会听呢?

这里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人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那些理想、那些痛苦、那些无奈,在这世上似乎找不到人可以倾诉。

这首词传达出了岳飞一种壮志难酬、故乡难回、孤独寂寞的内心。他有着伟大的抱负,想要为国家、为民族做一番大事业,可是无人能懂,自己是那么的孤独。

他的孤独不仅仅是个人的孤独,更是一种在理想与现实冲突面前的孤独,是一种不被理解、不被支持的孤独。

相信在人世间经历越多,就越能理解岳飞的这种孤独。我们身边不缺的就是指责和质疑,理解和共鸣总是少之又少。



正因为如此,读到这首词时,才同样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感同身受。

岳飞太孤独了,导致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最终还成了宋金和议的牺牲品,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于风波亭,时年才39岁。

可憾、可叹。

图片来源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