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记者邀请省人大代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委书记石大存,省人大代表、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保护部主任、林业高级工程师李福华,省政协委员、青海省自然教育协会会长尤鲁青,围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谈建议、话发展,共同展望未来……
秘境囊谦。囊谦县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守护好“中华水塔”、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各民族共同美好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人与自然是一种什么关系?我们该如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石大存:我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就囊谦来讲,好的自然生态是我们加快推进健康现代幸福新囊谦最大的底气、最美的底色,更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的重要基础。我们要自觉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积极主动融入“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建设大局,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常态长效推进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工作,进一步建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全力推动“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走上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李福华: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依赖自然提供的资源和环境来维持生存和发展,而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多样性。为了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广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坚持科技创新和引领,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生态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尤鲁青:人类和大自然像一个紧密的大家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关系。森林里的树木净化空气是地球之肺,湿地能调节气候提供淡水是地球之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以维持生态平衡。生态保护是长期且关键的使命。社会组织可发挥社会组织动员优势,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动问题解决,凝聚社会力量,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山水如画。囊谦县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扛起“中华水塔”守护人的重大责任,高效高质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青海的生态环境,高度关注青海的国家公园建设。围绕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能否分享一些工作经验,谈谈下一步思路?
石大存: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之大者”和“政治要件”,深入开展保护“中华水塔”行动,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顶层设计,优化生态保护布局,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全面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着力提升自然保护地管护水平。今后,我们将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全地域系统治理,统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政治性、科学性、文化性、惠民性、法治性建设,大力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全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水平,推动生态建设从注重保护向主动作为转变。
李福华:青海作为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区域,在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国家公园的选址、范围划定等工作符合自然地理单元和生态完整性要求。同时,积极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注重与周边社区的合作共赢,严格控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国家公园建设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为国家公园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我认为继续加强国家公园内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提升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稳定性;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国家公园内的科研科普教育工作;加强政策扶持、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当地群众提升发展能力,共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尤鲁青:自然教育作为联结人与自然的重要桥梁,自然教育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将是青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成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旅游的新业态和抓手。
记者:今后,青海该如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石大存:我们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聚焦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主供区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首选区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生态旅游业、特色农畜产品,全面推动“农体文旅商”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挖掘优势资源禀赋,布局发展生态旅游、户外旅游、体育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切实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坚持保护和发展相统一,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李福华:青海在守好生态环境底线的前提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实好国土空间规划;深入开展保护“中华水塔”行动,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快推进三江源、祁连山、环青海湖、湟水流域和柴达木等“五大生态板块”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产业“四地”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在未来的发展中青海有着广阔的前景,要继续加强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培育绿色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林草碳汇工作,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尤鲁青:抓住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契机,将自然教育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和行业机构需梳理青海自然教育体系与成果,制定标准规范,形成生态产品,推动行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多部门打通渠道,在产品研发及人才培育等方面共建共享,实现相互融入。同时,联合开展服务人员和导游员的本地化生态解说培训与认证,提供人才支撑。此外,推动自然教育公益性发展,让社会各界承担公益服务,促进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