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古建筑考察之路》光影故事之“独乐寺”选段。 趣看美术馆 提供(02:59)

梁思成、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学术生涯影响深远,尤其在古建筑研究与保护领域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从《营造法式》的研究到中国古建考察,从北京城的保护到国徽的设计,他们推动了中国建筑学的现代化进程。

澎湃新闻获悉,“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将于1月23日在上海趣看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通过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古建筑模型,以及多媒体影像等呈现梁林两位中国建筑学宗师的学术生涯,亦是对中国建筑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其中,新发现的林徽因测稿证实佛光寺为唐构。


展览现场

梁思成、林徽因是中国建筑学界的“通才型”人物,在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教育等诸多重要领域均有杰出乃至开创性的贡献。

展览以“栋梁”为主题,汇聚了近400件(组)展品,涵盖手稿、图纸、草图、测绘稿、打字稿、档案、证书、著作早期刊本、影像、录音等丰富文献形式,其中不乏珍贵原件。

此次展览源于2021年的北京,为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梁林的照片、图纸、书信、手稿等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首次公开展出,吸引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青年梁思成自拍

此后,“栋梁”沿着梁思成和林徽因事业的足迹开启了巡展之路,从梁思成的故乡江门,到梁思成林徽因任教东北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的沈阳,到梁思成林徽因考察古建获得重大发现的山西,再到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起源地的上海,每一个站点都与梁林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渊源。

上海“栋梁”展的举办地趣看美术馆位于虹口四川北路,少有人知的是,林徽因年少时曾在虹口区爱国小学留下求学印记。时逢2025年新春,冬日上海的夕阳下,高精度复原的应县木塔模型让人想到梁思成初见木塔时写下的:“这座宝塔从四周原野上拔地而起,高约二百英尺,天晴时分从二十英里外就能看到。由夕阳返照中见其闪烁,一直看到它成了剪影,那算是我对于这塔的拜见礼。”


对于中国古建筑的探寻和研究始终伴随着梁林,这一切源自《营造法式》(陶本)——梁启超书于《营造法式》(陶本)扉页上的致梁思成、林徽因寄语,开启了展览,更是开启梁林建筑史研究的学术原点。


梁启超书于《营造法式》(陶本)扉页上的致梁思成林徽因寄语 1925年,复制,匿名收藏

《营造法式》(陶本)刊行百年,这本北宋“天书”如何影响梁林

2025年,适逢《营造法式》(陶本)刊行一百周年。这部由建筑学泰斗朱启钤与藏书大家陶湘校订并出版的中国建筑史开山巨著,经朱启钤赠送梁启超,极具学术敏锐性的梁启超将这套书寄给了正在宾大求学的梁林。目前,这套《营造法式》(陶本)为私人首藏,无法借出,此次展出的仅为梁启超扉页上的题字,其中梁启超讲述了这本书的重要性,叮嘱梁林“俾永宝之”。


展览现场梁启超书于《营造法式》(陶本)扉页上的致梁思成林徽因寄语(复制品)。

《营造法式》由宋代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编成,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1933年9月林徽因于云冈石窟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为了解读《营造法式》梁林穷尽了一生,也正是对《营造法式》的追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梁、林二人与中国营造学社同仁们筚路蓝缕,考察了中华大地上数以千计的古建筑,发现、测绘、研究了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建筑,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与山门、应县木塔等辽代建筑,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与转轮藏殿、太原晋祠圣母殿等宋代建筑,以及隋代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等众多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并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具有世界级学术水平的论文。


展览现场

其中,1937年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建筑的发现,更是打破了日本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中国无唐代木构建筑”的论断。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古建筑考察之路》光影故事之“大佛光寺”选段。 趣看美术馆 提供(00:47)

在采访中,“栋梁”展策展人之一王南(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紫禁城学会秘书长)特别向澎湃艺术提到了刚刚发现的五台山佛光寺测稿(注:测稿是类似草图,一般建筑师在现场测量建筑不同部分,将结构的尺寸等都记录在测稿上,一栋建筑可能要有几十张测稿,才能绘成一幅完整的测图)。

展览现场,林徽因唐代经幢测稿。


林徽因测绘佛光寺经幢

“过去一直遗憾于我们有佛光寺的老照片、有测图,有那么棒的故事,但是测稿一直认为丢了,但最近发现了。”王南说,“这次展了两幅林徽因的测稿,过去很少看到林徽因画的图,我觉得她绘图水平跟梁先生相当,更重要的是林徽因测的是两个唐代的经幢,其中有一个是佛光寺大殿前的经幢,由于是林徽因做了测绘,所以最后她看到佛光寺大殿梁底题记中的‘宁公遇’,与经幢上‘宁公遇’‘唐大中十一年十月’对应上了,由此营造学社给大殿断代,这是林徽因对发现佛光寺最重大的贡献。”


佛光寺大殿梁底题记中出现了“女弟子宁公遇”。


林徽因考察佛光寺东大殿

在展览中,林徽因架着梯子爬上经幢去测绘的照片、她画的经幢测稿,以及测稿上“宁公遇”“唐大中十一年”的文字记录等一一对应,真正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发现故事,加之林徽因写给女儿梁再冰的信,佛光寺的发现故事更为饱满生动。


林徽因致梁再冰信,1937年7月 ,复制,梁再冰提供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立、剖面图,英文版,1946年完稿,复制,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在展览中,大量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营造学社同仁们考察古建筑的照片与建筑的测绘稿、模型等似乎带着观众加入了他们寻访的旅程,梁思成林徽因外孙女于葵对于部分照片的讲述,更是让这些照片变得鲜活。

对于一张1934年8月林徽因拍摄于汾阳小相村灵岩寺的照片,于葵说,当时林徽因说要与大佛讲讲话,然后有了这张照片。拍摄后,同行的人问,大佛和她讲了什么,她说,“这是秘密”。


1934年8月林徽因于汾阳小相村灵岩寺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面对赵州桥的老照片,于葵提到了林徽因告诉学生,一定要摸一摸桥上的砖。


梁思成林徽因外孙女于葵在展览现场导览。

通过长期的田野考察与资料积累,梁思成、林徽因与学社同仁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于四川南溪县李庄,在贫病交加的环境中,以巨大的毅力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原名《中国艺术史 建筑篇》)和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两部巨著,同时用石印法恢复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一、二两期。


展览现场,山西应县木塔剖面图,梁思成、莫宗江实测,1935年绘图,复制,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在《中国建筑史》等一系列论著中,梁思成把宋《营造法式》和清《工程做法》称作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在1960年代十分艰难的境况下,梁思成重拾因种种原因停滞多年的《营造法式》注释工作,并在“文革”前夕与助手们完成了大部分主要内容。

梁思成晚年将其研究所得著述于《〈营造法式〉注释》图档中,这份珍贵的手稿也将作为本次展览的重要展品,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梁思成晚年手稿《〈营造法式〉注释》


梁思成晚年手稿《〈营造法式〉注释》

梁、林与上海

展览以“求学”“营造学社”“规划与保护”“建筑设计”“建筑教育”五个主要单元,系统梳理了梁思成、林徽因在建筑学不同领域的学术历程与杰出贡献,全面展现两位建筑师的学术全貌,回顾了他们的学术生涯与鲜活的个人生活。


展览现场

在其中,可以发现些许与上海的渊源。展览中,一件为1928年9月林徽因于上海写给梁启超的信件,首次公开展出。据王南介绍,这是林徽因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之前赴福州探亲的途中,途经上海时给梁启超的信件。“信中她向公公汇报了自己的行程,提到要去城隍庙花园(今豫园),还提到‘与朱桂老同船来,但无人介绍,未便和他说话,可惜’。朱桂老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朱启钤,她还不知道未来自己会在朱启钤手下工作。”王南说,“这封信很有史料价值,用了当时沧州饭店(Burlinton Hotel)的信纸(今锦沧文华的前身),那是林徽因当时落脚的酒店。”


林徽因致梁启超信,1928年于上海,梁思成亲属提供

在这封信边上,梁思成的一封英文信是他1946年从上海出发访美前写给费慰梅的。一中一英,相隔近20年,这次的地址是“愚园路1407弄12号”,如今它们并列于展厅,有着珠联璧合之意。


梁思成致费慰梅信,1946年10月23日于上海,梁思成亲属提供


展览现场的两通信

梁思成、林徽因更多与上海的交集还包括1936年4月,由中国营造学社发起,在旧上海市博物馆(现为长海医院影像楼)举办了中国建筑展览会,展览会由京沪两地的政府、高校、学术组织及个人提供陈列品,为中国近代首个全国规模的建筑展览会。梁思成作为核心发起人之一出席了展览会,并以《我国历代木建筑变迁》为题进行演讲;林徽因担任陈列组主任,在《中国建筑展览会会刊》中发表了《清代建筑略述》一文。

对于上海的古建筑,梁思成也了然于胸。1944年,梁思成被任命为“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编制了《战区文物保护目录》,其中将龙华寺塔、古猗园、城隍庙庙园、徐家汇天主堂及天文台、也是园罗列在内。


展览中的梁思成手稿

1959年在上海召开全国性的住宅设计建筑艺术研讨会,梁思成在会上提出了他最重要的建筑设计思想“新而中”,在展览中展出了当时建筑学报刊登梁思成的发言和一张合影。“这是研讨会之后,梁思成先生与同济大学师生的一张大合影,其中包括了当时年轻老师罗小未(1925-2020),合影里所有人都笑得特别欢快。”王南说。

细看展出的照片,赵深、陈植、童寯、庄俊、张镈等上海首批杰出华人建筑师也不时出现在合影中,他们或为梁林二人宾大求学时的好友,或是二人创立的东北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他们与梁林之间的学术交流,也为中国建筑现代化发展之路提供了不少启发与灵感。


梁思成1947年担任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顾问时发言的影像

在展览最后,趣看美术馆团队制作的一部20余分钟的多屏影像,观众在影像中,沉浸式地跟随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战乱与外敌压迫的时代背景下,走遍大半个中国,踏上考察独乐寺、佛光寺、木塔等千年古建、守护中华文脉的使命之旅。


展览最后的多屏影像


展览最后的多屏影像

稍显遗憾的是,展览中部分文献以复制品的形式展出,对此王南解释说,2021年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展出,绝大部分都是原件,因为几乎所有重要的收藏单位都在北京,但是第一站展了8个月,这些脆弱的纸质文物需要修养,所以此后4年密集的巡展,只能部分展出原件。但用高仿来代替原件展出,并不影响学术理解。


展览现场,策展人之一王南导览

此次展览也是上海趣看美术馆的开馆展,这是一座参与式美术馆,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的文化共建平台,并在深度参与、家庭友好与社区合作三个领域探索更多可能。展览期间,趣看美术馆将举办学术讲座、创意工坊、研学课程和文化体验沙龙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观众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交流平台。


展览现场

注:展览由上海市建筑学会主办,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与中国紫禁城学会提供学术支持,趣看美术馆承办。策展团队为中国工艺美术馆及非遗馆副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苏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历史所所长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刘畅和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紫禁城学会秘书长王南,展览时间为2025年1月23日至4月18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