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与中国打交道的英国人内心是崩溃的。
几千年来,中国在东亚这块称王称霸惯了,总是把英国等同于琉球、高丽这些藩属国。英国在中国人眼里毫无地位,两国之间没有任何平等性可言。英国想要与中国往来,就得以藩属国自称,使臣必须向清朝大皇帝行跪拜礼。
图:马嘎尔尼朝见乾隆
且这个跪拜仪式关乎清朝的体面,毫无商量的余地。
而早在1588年,英国就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了海上霸主。而后更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打破法国陆军的不败神话,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霸主。
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自然有它的骄傲之处。要向一个腐朽没落的清政府俯首称臣,英国心里自然也是一百个不愿意。
这是中英之间面临的政治难题。
中英之间不仅在政治名分上分歧巨大,商业交往更是困难重重。
图:工业革命后的英国
在十九世纪之前,外国人到中国做生意是很头疼的。那时中国的商业极不发达,农民几乎生产了自己需要的一切,衣食住行都在自己的生产闭环中自给自足。
当时世界上的所有国家,无论中西,都坚信黄金与白银外流有损国家利益,所以每个国家都想捂好自己的钱袋子,同时变着法子出口商品,赚取金银。
但中国自给自足的闭环经济,基本上把西方国家的商人都排除在外了。于是,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来中国时,都满载着金银,离开时,船上却装满了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以及各种精美的艺术品。
总的来说,早期在与西方国家的商业贸易中,中国是顺差,赚到了大量的真金白银。
如果说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属于中英通商的天灾,那么清政府实行的一口通商制度就是人祸。
一口通商就是全国所有的对外贸易都只能在广州这一个口岸进行。
政府规定,夏秋两季是贸易季节,此时洋人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进行商品买卖,其他时节必须回到孤悬海上的澳门去生活。还规定“洋妇”不能入城,防止“盘踞”之渐。
就是在夏秋两季,洋人也只能在逢八(农历初八、十八、二十八)的时候才能由专人领着到城里繁华处游玩。
外国人还不能学中文,不能买中国书。
这些奇奇怪怪的规定,让对华贸易的洋人吃尽了苦头,他们心里不抱怨才怪。
事实上,这些规定都是清政府沿用以前朝代的,只是之前的交往对象都是高丽、日本、越南、琉球等周边的小国家,他们没实力挑战“天朝”的权威,而且打心眼里承认我们的优越性,自然只会顺着我们的规定来。
图:鸦片战争
但英国不同,这是一个科学、技术、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优于清政府的西方政权。以前中英之间交往不多,只是距离遥远,现在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蒸汽机的发明,世界正在逐渐变小。在占领印度后,英国可以说是我们的邻居了,我们用以前的老一套来对付这个新邻居,注定是不合适的了。
所以中英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战争也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