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2025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 1222 万人,同比增加 43 万人,毕业人数又创新高。会议中,也是提出了「引导毕业生城乡基层就业」的相关号召。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截图


这熙熙攘攘的 1222 万莘莘学子里,尚不知有几多医学本科生、医学硕士生。但无论数量多少,找什么样的城市、选择什么样的医院,都是一道必答题。


如今的大环境下,很多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一幕是:尽管我已经在实验室里越来越卷了,但似乎永远赶不上大城市大医院附加条件越来越高、服从性要求越来越严苛的入职门槛。


这时候也许就有人想到,大城市的大医院卷不起,小医院我还看不上,那不如去小城市的大医院——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临床躺赢也是赢,岂不美哉?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想法,不妨看看曾经也是如此想法并付诸于行动之我的「现身说法」。事先声明,本经验只是小样本个案,没有循证价值。如果能给您在择业、跳槽上带来一些思考就足够了。
小城大医院,会更加清闲吗?


其实很多人会有一个误区,就是小城市大医院可能会清闲一点。包括我和很多年轻医生的交流得到信息可以概括为:老子打了一辈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但根据我的经验来看,这个认知并非完全不靠谱,而是需要附加很多条件,甚至有些条件缺一不可。


如果是县城的大医院,你还是通过正经编制考进来的医生,在整体工作上确实会比同赛道的医生从容一些,因为的患者资源就在这里。但如果是像笔者这种在地级市三甲的牛马,我只能说只要你不是完全脱离临床,就不可能完全清闲。


有的家人会很好奇,为什么小城市的大医院也会这么忙。其实只要你的逻辑转过来就领悟了:在科室风采展示板上面的那些大佬们背后,总有人在打一些无声但冗杂的「工」。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自己读专硕或者规培时候的艰辛岁月,大量的实习生、规培生、研究生、进修生充斥在门诊大楼和住院大楼里,撑起了一个大型三甲医院的正常运转。


图源:图虫创意,非作者所在医院


而小城市的大部分三甲医院则不同,很多医院虽然在当地是龙头,但在省内并不是学校的附属医院,也没有大佬背书,难以吸引宝贵的研究生资源和规培生资源。


像笔者所在的医院就是这样,在没有和医科大学签约变成附属医院的时候,本科实习生都特别少,而且基本都是奔着考研复习来的。别说安排工作了,有的时候可能人影都见不到。大部分规培期间做的工作,上班后还是要自己做。该值的夜班也一个不少。


当然从去年我们医院变成了大学附属医院以后,皮实、耐造的年轻人变多了起来,有些杂活确实不用自己干了。但相对而言,带教工作量也多了起来。所以笔者也并没有觉得清闲太多。
小城大医院,人际关系会更好吗?


相信很多跟笔者一样年龄的人,在上学时候都会看一部经典医疗剧《白色巨塔》,感叹着顶尖医院里面的人际复杂和勾心斗角。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小城市三甲可能表面上的人际关系是一片祥和,毕竟低头不见抬头见。但平静湖面下的暗流涌动可能更加危险。


「以前我们规培的时候还能看着宫斗傻乐,现在真要我们下场的时候真的是如履薄冰。」在广东省某市三甲医院的师姐跟我说,在基层医院,除了极个别手艺特别好的医生,其他医生基本在能力上是同质化的,区别于你和其他医生的,在文章在头衔。

「但在基层医院,想要文章又谈何容易?所以评优评先要争,协会会员要争,大大小小的荣誉也要争。」


图源:图虫创意,非作者所在医院


笔者之前刚上班的时候就吸取过教训,当时我刚刚被现在的单位人才引进过来,也算意气风发。刚上班前半年值急诊夜班,我的搭档是一个比我岁数大的女同志,但急诊水平真的很一般,复杂情况根本处理不了。


有一天是传统节日的晚上,喝醉的胰腺炎的有外伤的患者络绎不绝,那晚我实在是忙不过来就跟她说:「大姐,能不能过来搭把手。」


第二周,我接到了主任转达老书记的委婉提醒,「年轻人临床水平够了也要多锻炼,要有平常心。」并表示,当年的「先进个人」可能要另外物色人选。


那天晚上我请主任吃了饭,推杯换盏下我才终于知道了来龙去脉。后来的故事,就是那位和蔼可亲的女医生成了我干姨,当然老书记是我干姨夫。


总的来说,人际关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只要朋友你还在这个系统里,无论是大三甲还是小三甲,无论是明牌站队还是草蛇灰线,都是绕不开的必修课程。只是有的人学费是交的全款,像笔者这种普罗大众可能还是得自己还花呗。

小城市的薪资,会让我过得更舒适吗?


谈钱的是俗人,但不谈钱的是死人。


在小城市的大医院里上班,大富大贵就不说了,能不能支撑起一个小城殷实市民的消费水平?


这个问题非常难以回答,因为就像之前丁香园写的文章一样,县和县的差异有时候比铁岭和罗马差距还大。同样都是小城市,有的地方房价几千,有的地方却房价上万。不同的消费水平下,医生的薪酬是很难统一衡量的。


图源:图虫创意,非作者所在城市


但如果将衡量标准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换成「医院在当地的地位程度」,量化的过程就会相对容易很多。


举个例子,笔者所在的小城市经济并不发达,但房价也有七八千元的水平,但整个区域内重点医院(或者说拿的出手的招牌医院)只此一家,所以本院医生在当地的薪酬体系,还处于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平。


另一个因素是医院的「折腾程度」。


比如笔者隔壁城市的市医院,最近就在扩张新院区,既削减新人才的福利又对原有员工的奖金绩效进行了适度改革。


此消彼长下,本来屈居二弟的县医院医生一跃成为该地区的薪资龙头。结果今年招聘季,这家县医院不声不响地聘到了好几个博士,反而市医院招聘颗粒无收,也算是在当地闹了一个好大的笑话。
说在最后


再次回到文章的事先声明,本经验只是小样本个案,没有循证价值。其实,我也遇到过那些来到小地方龙头三甲后过得滋润的前辈。


不过,前辈终究是前辈。带着经验和资源下沉,是一种人生的战略布局;混得不上不下选择转身,大多更像是一种「逃避」。到了地方,待遇和医院的期待也是显然不同的。


还是那句话,以上我的经历,如果能给您在择业、跳槽上带来一些思考,就足够了。

来源:丁香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