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接受媒体采访,在谈到药品集采时他表示,“在这么价格低的情况下,药物质量可能不稳定,老百姓或者我们医院医生的感受,比如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


“血压不降、麻醉不睡、泻药不泻”,此话一出,全网皆惊。

最新消息是,国家医保部门非常重视此事,并下发《关于了解核实临床专家实名反映集采药品降价出现质量问题 有效回应社会监督的函》,要求调查此事,同时表示,“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当好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的吹哨人。”(据“健识局”报道)

去年以来,国产仿制药集采中标价格不断创新低,许多进口原研药从医院退出,变得“一药难求”,这个事情屡屡搅得舆论场躁动不安。

得承认,药品集采的总体效果是无可置疑的。想起我多年前在媒体供职时,多次撰文呼吁解决“买药贵”问题。当时,国家三番五次下文,要求降低药品价格,但总是遭到利益团体抵制,很多药品一降价就从市场消失。

而这些年,通过药品集采 ,药品价格真正被打了下来,药品暴利的水分被挤掉,民众用药的负担大为减轻。不过,硬币总有其正反面,药品降价,也引发对药品质量能否保障的担忧,从各方信息看,这一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从理论上讲,仿制药和原研药相比,质量多少都存在差距,即便在药品监管极为严格的美国,仿制药质量也存在隐忧,美国作家凯瑟琳.埃班,曾专门撰写《仿制药的真相》一书,通过详细的调查,阐述了这一问题。


而从国内医生和患者的反映看,一些低价仿制药的真实疗效和副作用,往往给患者带来极大苦恼乃至威胁。郑民华医生那句“血压不降、麻醉不睡、泻药不泻”的总结,就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对此,我也有类似体验,之前有次手术,医生对我进行局部麻醉,但在手术过程中,突然感觉到一阵刀割般的巨大疼痛,痛得我忍不住大叫,医生问清情况后,加大了麻醉药量,疼痛才消失。当时,我质疑医生水平不够,现在想来,麻醉药本身很可能存在问题。

郑民华医生提到的抗生素过敏,之前不少医生都公开指出过这一问题,因为一些低价仿制的抗生素,由于生产工艺问题,往往含较多杂质,别小看这一点杂质,其影响是巨大的。以静脉注射药品为例,含量极其微小的杂质也可能导致重大的不良反应。

无独有偶,近日,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和郑民华类似观点。比如他指出,有的集采降压药疗效欠佳,使用相同剂量的降压药,进口药可将血压控制稳定;而使用集采药,患者血压难以控制至正常水平或波动较大。

卢长林还披露,使用相同剂量的新型口服抗凝药,进口药可有效预防患者卒中发生和肺栓塞等;而使用集采药,患者发生卒中、肺栓塞的权重较大。


卢长林

郑民华和卢长林,一南一北几乎同时发声,他们的专业良心和直言不讳的勇气令人敬佩,他们是继李文亮之后,国内医生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吹哨人”,正是因为他们说出真话,才促使主管部门采取行动,让集采药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作为普通民众,当然希望药品价格更加亲民,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药品质量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必须正视患者的差异化需要。因此,国产仿制药不能只看低价,更要重视生产企业技术、设备、管理等质量因素,同时也要给国外原研药,留下生存空间。

相关部门此次要求调查医生群体反映的部分集采药的问题,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觉得,调查的范围,不应局限药品,还应包括医疗器械,近两年,大量低价国产医疗器械和耗材,取代了进口产品,也引发了不少患者吐槽,这个问题也不容忽视。

我觉得,郑民华医生还有一句话,更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他说,“面对如此情况医生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向上反映也没渠道”。

对此,我建议,集采药质量监管应该建立一种医生参与的直接报告制度,并且定期公之于众。同时,相关部门也可通过开设公开网络留言板,征集广大患者对集采药的使用意见。这样的专业把关和公众参与,才是确保集采药质量的根本之法。

鱼眼观察作者简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