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一脉

——抗战前康平历史的脉络传承

作者:陈雅琴 孙会久 江文

引言

康平大地,青山错落,河流婉转,自古便激荡着梦想,浸润着福泽,粗朴,也绚烂,辽河浩荡,巴虎雄浑,龙湖夜色炫,金沙落日圆……

灵山秀水,滋养多个民族: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烈风久沐,气韵刚烈。

古今一脉,岁序赓承,豪迈雄浑,渲染文化,谱就了康平古地波澜壮阔的锦绣文明、傲啸荣光。


远古肇端(史前至商周)


康平出土的部分古生物化石、旧石器采集点,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康平大地就有古氏族人类繁衍生息,击石制器,开启文明先声。

郝官老山头、东关李家窝堡等几处遗址,发现了距今两三万年前的打制石器。东升杨家园子遗址发现的猛犸象肩胛骨、四不像鹿角化石,是一万年前的珍贵文物。

旧石器时代的陈迹证明,康平境内在两三万年前就有人类聚居,辛苦劳作,繁衍生息,人类已经走出洞穴,生活于山坡或河谷台地,从事着原始的狩猎、采集、捕鱼生活,猛犸象和披毛犀是这时候动物群的主要种类,也是当时原始人类猎取的重要食物来源。

海洲王全遗址、修李窝堡沙场遗址、马架子遗址、四家子遗址、沙金鹿场遗址等一系列古文物点出土、采集的文物,具有新石器时代新乐文化、红山文化的特点。

修李窝堡沙场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的两件石锄,磨制精美,是国家一级文物。

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上,发现康平古人类开始在陶器上饰以印纹、划纹图案与黑彩花纹图案,标志着这一时期已有人类简单的文化创作活动。


方国遗韵(商周至秦汉)

商周战国至秦汉,康平全境先属东胡领地,为青州北境,继而属辽东郡北境,后属东胡及乌桓、鲜卑属地,也是他们的游牧狩猎地。这一时期,属青铜时代,是康平文明第一个繁荣期,境内发现遗址110余处。

顺山屯遗址、老山头遗址属青铜时代,出土不少石器、陶器文物。

康平博物馆复原了一处顺山屯遗址当年的秽貊人生活场景:在湖边,妇女抱着孩子正从半地穴式的屋里走出来;岸边几个人在火堆边烧烤野兽;男人们扛着刚猎获的野兽归来;河边还有人在用渔叉捕鱼。生动再现了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游牧渔猎的历史画面。

顺山屯遗址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卧龙湖东岸的一处台地,是卧龙湖畔秽貊人创造的。经1977年科学发掘,出土的重要遗迹有房址、墓葬、灰坑,还有一些珍贵文物,反映了辽北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发现窖藏、墓葬、随葬品多则七八件,少则没有,标志已出现贫富分化,说明此时的康平地区古人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

顺山屯遗址是东北南部青铜时代的典型代表,被中国考古学界命名为顺山屯类型。

战国时,燕国北部是东胡的游牧地,燕国和东胡战争不断,秦开大破东胡的故事,就在此时发生。秦开却胡后,康平全境属燕国之辽东郡北境,首次归入中华大版图。

秦、西汉袭燕,域内仍为辽东郡北境。

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所破,汉武帝遣霍去病率军击破匈奴之后,把东胡分支乌桓人迁移到辽西、辽东等五郡边塞,“替汉军侦察匈奴动静”,有部分乌桓人在本境驻足。

五棵树墓群出土了随葬的一批陶器和铜器,其中,头顶罐、脚踩罐这种汉代北方民族的丧葬方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很大兴趣,这些汉代陶罐应与乌桓人有关。乌桓人“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也从事一些简单的原始种植业和手工业,乌桓“大人以下各自畜牧营产,不相徭役”,尚未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东汉时期,东胡族另一分支鲜卑族部落日渐强盛,由鲜卑山逐渐向西、向南征战扩展,约在桓帝永寿年间(156年前后),鲜卑首领檀石槐统一各部,建立部落联盟,本境为其辖地。

三国、西晋、东晋(北方五胡十六国)各时期,仍属鲜卑辖地。鲜卑人初以游牧为生,穹庐为舍,食肉饮奶。“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后,开始由单纯的游牧业向农业为主转变,这种转变对本境也有一定影响。

横戈马上(辽金时期)

康平是辽金腹地,大辽契丹、大金女真是著名的马上民族,“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金戈铁马,骁勇好战,四处掳夺,他们不断攻掠杀伐,尽情彰显冷兵器时代的肃杀与豪气,也用马背驮来了康平文明的第二个繁荣期。

契丹兴起

北魏建国之前,契丹人从鲜卑宇文部中分离,两个分别以青牛和白马为图腾的弱小民族邑落逐渐发展起来,至北魏时期形成契丹八部,居松漠之间,为北魏臣属。契丹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渐取代鲜卑活动于本境,骑马奔行,“以游牧射猎为事,随逐水草,迁徙无常”“以名马、文皮与北魏互市”。

隋朝建国(581年)至唐朝初年,契丹臣属于突厥。为与外族抗衡,契丹各部已形成部落联盟,本境仍为其游牧射猎之地。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契丹首领大贺氏窟哥举部归唐,置松漠都督府,对包括本境在内的契丹各地实施管辖,受东夷都护府节制,开元、天宝年间受平卢节度使节制,安史之乱以后由范阳节度使领辖。

唐代后期,契丹渐趋强盛,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形态已经由氏族公社制逐步过渡到奴隶占有制。

契丹建国

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担任可汗(部落联盟长)期间,改首领世选制为世袭制,并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建立政权,再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在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之畔龙化州金铃冈筑坛称帝,效仿汉人体制,年号神册,国号契丹。耶律德光进驻古燕云十六州之后,于会同元年(938年)改国号为辽。属地分设五京道,下辖州县;另设若干头下军州,为从征有功的王族、外戚、大臣等奴役外俘的私人城堡。本境分属东京道辽阳府西北境和上京道临潢府东南境。辽代时,多次对中原用兵,有部分汉人被俘掠至本境,人口逐渐增加。

有祺州城建于辽河西岸,城址在今小塔子村东,为土筑方城。此外,考古还发现本境内另有多处辽代城址及星罗棋布的生活聚落遗址,可见当时人居密度较高。

由于汉民进入等因素的影响,除游牧渔猎之外,农耕、手工业也有发展,社会逐步进入封建化阶段。

女真统治

10世纪前期,女真族开始在松花江流域兴起,至12世纪初,生女真完颜部酋长被女真众酋结盟推为首领。辽天庆四年(1114年),因不满辽国对生女真的横征暴敛,完颜部酋长阿骨打召集各部军兵于涞沽水(松花江支流)南岸,登山誓师,举兵抗辽。翌年建立金朝,十年后灭辽。

金承辽地,设十九路,路下设置府、县,本境分属咸平路咸平府西境(有史料记载金时咸平府所辖庆云县治设于祺州城)和北京路东境。

域内人口主体仍为契丹人,还有部分被俘掠至此的汉人,但他们的身份在以奴隶占有制为基本社会形态的女真族人面前,自然成了奴隶,被称为贱民。金代中后期,在中原封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这种奴隶制形态逐步改变,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辽金文明

康平境内发现的辽金聚落遗址有170多处,比现在的行政村数量还多,广泛分布于县域内,只是人口密度要稀疏很多,人口分布范围与现在大体相当,并留存下来大量珍贵的文物、文献。

张家窑辽墓、海洲辽墓、太平庄辽墓、李家窝堡辽墓、小塔子城址等重要地点出土的精美文物,种类繁多,包括瓷器、铁器、铜器、金银器等,其中包含“特别珍贵文物”,如被专家誉为“海内孤品”的白釉黑彩、白釉褐彩梅瓶,唯一一例保存完好的银丝网络,国内第三件辽代纯金面具等,证明墓主为辽“王”一级的身份。

康平境内已发现辽金城址7处,其中祺州、荣州已经被学术界确定。小塔子祺州城址出土的窖藏铜钱,总数达30000多枚。

这一切,无不述说着彼时域内的高度繁荣。

蒙地初垦(元明清时期)


元朝屯田

10世纪以后,蒙古族各部落开始在蒙古高原兴起,孛儿只斤部贵族铁木真在长期的争夺战争中壮大了势力,于金泰和六年(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在斡难河源称汗,被各部尊为成吉思汗。金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与南宋联军灭金,本境为蒙古东道诸王封地南缘,蒙古人取代契丹、女真游牧射猎于此。契丹、女真等族人或迁徙他处,或逐步融入蒙古族。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定国号为元,翌年定都大都(今北京),随后举兵灭南宋,建行省制,省下设路,本境分属辽阳行省开元路西境和中书省宁昌路东境。

元代比较重视发展农业,曾在辽阳行省多地实行屯田,由政府提供相应的种子、牛具等,调集军队或招募农民耕种荒地。

考古人员在海洲窝堡元代遗址发现铁制犁铧,应与当时的屯田制有关,亦表明本境当时种植业已有发展。

明代弃地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顺帝败走漠北,朱元璋建立明朝,废除行省制,在地方分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分掌行政、刑狱和军事。因东北地区蒙古势力持续活动,女真各部也常有袭扰,局势动荡,明朝在东北实行军政合一的都指挥使司及卫所制。

明初,本境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所辖三万卫指挥使司(驻所在开原老城)属地。后来,明朝政府为加强军事防御,在沈阳、铁岭、开原一线修筑辽东边墙(为明朝著名的九边之一),修建城堡,筑烽火台,屯兵驻守。处在边墙西北的本境则被弃之不顾,城郭失修,人口趋少,农耕荒废。

宣德、正统时期,摇摆于蒙古和明朝之间的蒙古兀良哈三卫由嫩江、洮儿河流域开始南迁,三卫之福余卫游牧射猎于此。明朝末期,蒙古科尔沁部渐趋强盛并逐渐南下,取代福余卫领辖本境,仍以游牧射猎为业。

清王旗地

后金及清代中前期,蒙古科尔沁部族由北向南发展,逐渐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以游牧狩猎为主,兼耕农业。蒙古族科尔沁左翼三王,在这里演绎了众多的动人故事。

16世纪后期,女真族建州部在赫图阿拉(新宾老城)一带迅速发展,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后,势力日益强大。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称汗,建金国,史称后金,并与蒙古科尔沁部结盟联姻。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金为清,科尔沁部臣服并在辖地划界设旗,本境分属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郡王旗)和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亲王旗)。顺治七年(1650年)设科尔沁左翼后旗(和硕郡王旗,僧格林沁任札萨克时因军功被赐博多勒噶台亲王号,旗以号名之),本境始为该三旗分辖。

科尔沁各旗会盟地在哲里木山脚下(今内蒙古科右中旗境内),后设哲里木盟,归盛京将军节制。

清入关之后,为保护有功于清的科尔沁蒙古王公利益,于顺治末年从山海关经法库至威远堡设西段柳条边墙,对包括本境在内的边墙以北实行封禁,专为蒙古人游牧狩猎之地,限制汉人进入,虽然屡有关内流民来此私垦,但数量及规模有限。

清嘉庆、道光时期封禁渐弛,朝廷开始实行“放垦蒙荒”“借地养民”等政策,诏准科左后旗“开库都力荒地”(指康平地方)。大量闯关东的汉族人从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地陆续来此垦荒耕种,耕牛及铁制犁铧已大量使用,原来游牧的蒙古人也逐渐实行驻牧并从事一定的农耕。

清政府为加强对汉民的管理,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设昌图理事通判厅,本境地权及旗务属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前、后、中三旗辖制,汉族人(时称民人)的民政事务则由昌图厅管理,实行旗民分治。清光绪三年(1877年),昌图厅升建府治,设康家屯(今康平县街)“分防经历”,隶属昌图府。

后来的康平县即三王各分出一片旗地始建而成,因而有了康平是三王旗

地的说法。

县治始设(清末民初)


清末设县

康平置县前,因地区辽阔,盗匪迭出,且生齿日繁,蒙汉杂处,昌图府鞭长莫及,1877年设康家屯分防治理,职小权微,难以整顿。

清光绪六年(1880年),经昌图知府赵受壁详请,盛京将军岐元等奏请置县。朝廷批准奏请后,分科尔沁左翼中旗一部、后旗南境及前旗东境设康平县,治所在康家屯,取其治所地首字“康”,并取太平之“平”字,定县名“康平”,隶属昌图府。

《清史稿·地理志》也有记载:康平繁,难。(昌图)府西一百二十里。明属福馀卫(注:也称福余卫),国朝为科尔沁左翼后旗地。旧名康家屯。光绪三年移八家镇经历治此。六年,析科尔沁左翼中、后旗南境,前宾图王旗东境,改置县,隶府。无城。

置县后,设知县一人,加理事同知衔;另设典史、主簿各一人,均加六品衔。

康平县级建制由此沿袭至今。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在东北撤军府设行省,置东三省总督,统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康平县隶属奉天省昌图府。

民初沿革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时任东三省总督兼

奉天巡抚赵尔巽自任奉天国民保安公会会长,倡行“保境安民”。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县政权及隶属关系仍袭旧制;民国二年,北洋政府更改体制,知县衙门改为县行政公署;同年,撤府设观察使,康平县隶属奉天北路观察使;旋改观察使为道尹,康平县隶属奉天省洮昌北路兵备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12月,东北军政长官张学良宣布东北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挂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康平县公署发布布告,一律易帜。

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撤销道级建制,康平县直属辽宁省。

扩展介绍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侵占东三省,翌年建立伪满洲国,辽宁省被分割为奉天、锦州、安东省,康平县属奉天省。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成立民主政府,康平县属辽宁省(其中1946年8月至1947年4月,属国民党统治时期,也属辽宁省)。

1947年4月至11月,是共产党与国民党在康平拉锯战时期。11月,康平解放,属辽北省。

1949年,辽北省撤销,康平县划归辽西省。

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康平县属辽宁省。

1956年2月,辽宁省建锦州、辽阳、安东、铁岭四个专区,实行专区代管县,康平属铁岭专区。

1958年末,铁岭专区撤销,康平县划归沈阳市。

1964年4月,设沈阳专员公署,康平县属该专署。

1968年12月,成立铁岭专区,康平县属铁岭专区。

1970年,专区改置,称铁岭地区,康平县属铁岭地区。

1984年9月,铁岭地区撤销,设省辖铁岭市,康平县属铁岭市。

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康平县划归沈阳市。

疆域变化

康平置县时,县境东至辽河,西至苏白地(现彰武县境内),南至清柳条边沿线的小沟、法库门、叶茂台一带,北至郑家屯。东西横距90公里,南北纵距120公里,总面积约6100平方公里。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辽源建州,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法库建厅,先后将本县三眼井以北划归辽源州,大公主屯(现法库县和平乡驻地)、西岗子、老陵、王爷陵以南划归法库厅。

1934年7月,与伪兴安省划界,将县境西部和西南部之张家窝堡、哈拉沁屯、后辛屯、大石头井子以西一带,即当时的七、八区全部和五、六区各半划归伪兴安省。划出地域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3强。

1936年,与昌图、辽源划界,境内太平村之小河东屯划归昌图,昌图县盖智村之莲花泡,悦来村之李家坨子、王家坨子、朝阳窝堡、刘家坨子、奎发有、天鹅泡、四河汀、九间房、高家窝堡、勿朝泡子、二道沟子和辽源县三江口村之二道河子划入康平。

扩展介绍

1949年4月,将东科前旗与康平县西部边境毗连的24个行政村划归康平。

1964年与法库县协议划定黑山区域边界,康平全境总面积2173平方公里,此后县域未作变更。

(本文原载《康平岁月》一书)


你若喜欢,请点下面专辑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