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点睛之笔,
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是《金刚经》的核心,
我们要成就《金刚经》的因缘,
就要发大愿心,广度众生。
《金刚经》的非凡意义
《金刚经》是佛门之中至关重要一部经典,把《金刚经》弄明白了,无论在家出家,就都不会迷路;方向明确,就有动力和办法去克服障碍,慧根、佛性种子就会慢慢开显,在广行六度万行中慢慢使福德智慧趋向圆满,功德圆满,当下是佛。
《金刚经》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也非常重要,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而禅宗的真正建立就是依托于这部《金刚经》。
六祖从五祖处领受这部《金刚经》,得其要旨,开创了中国佛教的新格局。
在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禅宗最晚出现,但却是生命力最强、影响最广的。
今天汉地百分之八十的寺院都是禅宗,百分之八十的弟子都是禅门弟子。
所以,《金刚经》是开启成佛之道的金钥匙,是了诸烦恼、离一切苦的清净智,是引导烦恼众生归于佛陀果地所必须要成就的大智慧。
我们不仅要把《金刚经》弄懂,还要解行并进,如此学佛才能真正得益。
《金刚经》的八字核心,要牢记
《金刚经》的点睛之笔,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金刚经》的核心,我们要成就《金刚经》的因缘,就要发大愿心,广度众生。
中国佛教是大乘佛教,要在成就他人的基础上成就自己。
如何发起广度一切有情的大愿呢?要读懂《金刚经》,入手处在哪里?就是“善护念、离诸相、无所住”,记住这九个字,按这个修就不会走错路。
一千五百年前有一位梁武帝,这位菩萨很喜欢听师父说法,其中有一个傅大士,梁武帝很恭敬的礼拜供养,请他上堂说法。
傅大士威仪具足,升坛说法,“啪!”地拍一下抚尺,下座了。
梁武帝一脸懵,不知道这是咋回事儿,他又不好意思去问,那也是国师。
傅大士就这么走了,梁武帝就去问另外一位国师宝志大师,说,志公大师啊,我恭请傅大士上堂说法,他怎么一拍抚尺,话也不说就走了呢?
志公大师告诉梁武帝,其实傅大士是已经说完啦!
应无所住,说完就走了,你却还住在相上。他就是要破你的执着心,护持你正念的清净心。
不管我们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学佛,都要善护念,护持自己最初的清净之念,念念相续才能开佛智慧。
如此生心,诵再多《金刚经》也不会开悟
我们要有清净心、平等心,而不是只向往高高在上放大光明,不要去追求神通。
佛陀最初也是跟我们一样的,他也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具足种种庄严。
我们修行,决不能以外在的境相作为自己“修证功夫”的证明,不要想着诵经的时候突然看见什么境相,拜佛的时候看见菩萨对我笑,拿出来跟大家讲一讲,都觉得我很有境界,心里头美滋滋——错了!
就算有一点点修行,被你这么一说,功德都没了,智慧也没了,就退堕了。
为什么?起骄慢心,生烦恼了。
菩萨的加持是让你开启智慧、照破烦恼,你却反过来把“加持”变成自己的烦恼,这是自己障碍自己,愚痴可怜啊。
为什么我们修几十年还是没有进步,不像六祖大师一样听闻经典就言下大悟?就是没有好好去修清净心、平等心。
佛陀也是跟我们一样,着衣持钵,都跟大家一样遵守规矩,平等对待大家,佛陀也要入城乞食,没有人供养也就没饭吃。
我们现在多好的因缘,各种菜肴都任你吃,但是你要惜福、惜缘,面对好吃的、不好吃的,乃至一切好坏境界,都是你修清净心、平等心的时机,你懂得把握吗?
遇到不好的,我不生气,有烦恼自己观察、用佛法智慧去化解;遇到好的,我不会沾沾自喜,也会跟大众一起分享。
有的居士来到寺院参加法会,嫌天气热,明明站在后面的也拼命往里挤,要靠在风扇旁边凉快一下;
拜佛的位置靠后,他也往前挤,要到佛菩萨像前面去——这都是贪心啊!
修行修行,你这样的心念、这样的行为,就是应该修正的,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内心清净平等,在哪里拜佛都有功德。
不然给你抢到好位置,又有什么用?佛菩萨会加持你的贪心吗?
自己知道了道理,要勇猛精进地去落实,做错了要赶紧忏悔,改正过来,光说不做是不会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