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告诉你,人的群居动物。
内心告诉你,独处的时候最快乐。
多少人,一直处于矛盾之中,在合群、不合群之间摇摆。
到了一定的年纪,你发现自己努力混到圈子里,却还是被排挤。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也有类似的困惑,他几次到职场,又几次离开,把其中的滋味,用诗句来记载。
当你越来越不合群的时候,读一读陶渊明的诗,就活明白了。
01
合群,多半是迫于生计。
陶渊明,出生在浔阳,祖上有好几个有荣光的人。曾祖陶侃,在八王之乱时,凭借一身本事,参与平定张昌起义、陈敏叛乱,做了大将军;祖父是做过太守的人。
因而他一出生,就成了一颗闪亮的星,读书的机会也很多。
不幸的是,八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这一家人失去了主心骨,日子就穷得叮当响。
名气,不能当饭吃,还是要几两碎银,才行得通。
带着豪情壮志,又承担起养家糊口的任务,他出发了,去做官了。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他想起古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叔齐、伯夷不愿意继承王位。到了周朝时期,叔齐、伯夷不愿意吃周朝给的食物,采集露水过日子,终于饿死于首阳山。
世人把他们当成抱节守志的典范,但是陶渊明却认为这是悲哀的。毕竟,自己挨饿是小事,一家人跟着挨饿,这是不对的。
回到当下,多少人在群体里,不是因为自己喜欢群,是因为要利益交换,是要解决生活的开销问题。
人到一定的年纪,柴米油盐,房子车子,孩子的学费,少一样都是很扎心的。
作为70后,我在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去了村里的石灰窑打工。
父亲常常说工友多好,工头多好。
有一天,我有急事,跑到石灰窑去找父亲。只见父亲被工头训斥。父亲呢,没有一点生气,还掏出几角钱的烟,使劲讨好工头。
到底,父亲在群里,是卑微的,卑微到尘埃里去。
人到中年万事休。谁当家,谁就要讨一口饭吃,弯下腰走到社会上,各种群里去。
看清了合群的目标,你回头看自己不合群的 样子,不会难受,而是释怀。
02
乱合群,真的会害了自己。
二十九那年,陶渊明投靠了王凝之,做了江州祭酒。
不久,又做了州里的主簿。
身在官场,他感受到了什么是不自由,什么都要听上司的。
他常常感慨:“不堪吏职。”然后,辞职不干了。
回到家,看看年老的母亲,还有柔弱的妻子,他再次鼓起勇气,出发了,投靠了桓玄。
当年的桓玄,权势很大,需要陶渊明对其歌功颂德。陶渊明很难受,又辞职了。
没多久,桓玄反叛,被刘裕平定。陶渊明也庆幸自己躲过一劫。
接下来,陶渊明做了彭泽县令。按理说,这是一个地方一把手的职位,应该开心多了。
陶渊明也勤勤恳恳工作,带着大家耕种,丰衣足食。
有一天,督邮要来查看工作情况,要他去路口迎接,佩戴好官服。这形式主义,让陶渊明不齿,果断挂印辞官。
对于职场的生活,他写下杂诗,进行评判,文中充满了各种不满意。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太难受,人就像灰尘,被人扫来扫去,没有根;生命在飘摇,失去了本来的样子;人与人还勾心斗角......
人生几十年,都要耗在没有的事情上吗?陶渊明反复思考,然后离群了。
很多人因为利益,去了错误的群。若是不当得利,是很糟糕的,弄不好就一败涂地;去了伤害自己的群,原本的利益都会丢掉;去了和理想背道而驰的群,迷茫一生。
到了一定的年纪,你开始做减法。不合适的群,连笑着面对,都是多余的。
03
不合群,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陶渊明彻底离开职场之后,过上了一家人耕种的生活。虽然不富有,却很自由,很满意。
江州刺史王弘很想和陶渊明做朋友,几次约见,也被陶渊明拒绝了。
有一天,陶渊明要去庐山看风景。王弘带着 好酒,在半路上截住他。
面对好酒,陶渊明忍不住,停下来喝了个痛快。
王弘发现陶渊明的鞋子太破了,就让人送新鞋过来。陶渊明直接伸出脚,一点都不客气。
按照常理,一个普通人,对刺史应该是毕恭毕敬的,可是陶渊明却不当一回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一个露出本性的人,是真正的自由人,不求人,也不在乎人,不看什么脸色。
如果你不合群了,那么 你会发现,最好的社交关系——让自己做自己,让别人做别人。
你很自由,也不妨碍他人自由,这就彼此相安无事。群处,在就在,不在就不在,谁都不为难。
你不合群,就是你的骨子里,本来的样子,露出来了。
04
《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站在 历史的长河里,陶渊明一个人,也是一个群。多少人仰慕他的生活,感怀他的率真。就是北宋的苏轼,都崇拜不已,一次次模仿陶渊明的诗句。
不合群的你呢?在他人的眼里是孤芳自赏,在自己的眼里,就是一枝独秀了。
一群人在阳光里,每个人身上都是一点点光;一个人站在阳光里,浑身上下都是光。
人生就是这样,群处得利,独处得心,不必烦恼。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