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福建世界遗产保护——
见人见物见生活 留形留人留乡愁(传承之光)
傅柒生
《人民日报》(
2025年01月18日
第 07 版)
武夷山九曲溪竹筏码头,这里曾经是载运武夷贡茶的古码头。
新华社发
在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59项文化和自然遗产中,福建拥有5项世界遗产,它们是武夷山、泰宁(中国丹霞)、福建土楼、鼓浪屿和泉州。
以其中3项世界遗产保护为例,可见福建在此下的功夫之深。
福建土楼,如一颗颗明珠散落在龙岩和漳州的山区大地,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本身体现了人居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福建土楼的保护,讲述以世界遗产为牵引、实现大保护的故事。福建在土楼的系统之上,包容庄寨、土堡等特色建筑,整合打包成一个整体,编制整体保护方案。有关方面参照闽西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工程的经验做法,通过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带省保、县保的保护思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支持,努力使全省土楼、庄寨、土堡,特别是低级别此类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实现大保护。龙岩永定区较早设立了福建土楼保护与利用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区、乡(镇)、村、楼4级土楼保护管理网络。
一位知名意大利建筑师在考察福建土楼后,感叹土楼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就像任何一棵树都需要最初的生长一样,我们的未来也应该从历史根源出发。”
“双世遗”武夷山,地跨江西与福建两省,遗产地面积达到1070.44平方公里,拥有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众多典型而优秀的考古遗址、遗迹构成武夷山丰厚的人文资源。今天的我们该如何保证它的安全?
福建创造性提出“文物保险+服务”文物管护模式,率先在龙岩市上杭县、南平市武夷山市、泉州市鲤城区、漳州市南靖县等世界文化遗产最富集的地区试点实施。该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推动文物安全关口前移。“保险”突出“防重于赔”的思路,为每处文物量身定制安全可靠的保护方案,监管变得网格化、信息化、精准化。这一模式生动实践了文化遗产保护重在日常维护的国际理念,助力基层文保单位从“人防”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人防结合物防,科技赋能安全”新模式转变。2023年6月,这一模式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为全国文物安全防护措施的更新升级提供了“福建方案”。
2023年,由演员赵丽颖带动的一场簪花热,让到访泉州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泉州出圈了,这座城市“半城烟火半城仙”,处处可见文化气息和文化印记。世界文化遗产点与泉州的市井生活,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
泉州编制了泉州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管理与发展规划、遗产旅游管理提升方案,建立遗产旅游监测、预警、评估等指标体系。泉州鲤城区坐拥世遗泉州古城核心区,8处世界遗产点、300多条古街巷和669幢传统历史建筑散落其间。泉州“鲤城世遗宋元古城”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按照不同片区不同类型的资源禀赋,挖掘其文化和艺术价值,融入非遗、教育、研学、文创等新型业态。于是人们看到,宋元文化、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文旅IP开发和转化不断加快,“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
依托世界遗产,福建努力打造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大格局,摸索与之匹配的绣花式文物保护细功夫,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