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徐彦琳)北京城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体现了哪些传统文化?为什么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1月16日,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监事长、原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关战修走进新京报小记者课堂,为小记者们讲述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历史故事。
“大家知道什么是中轴线?我们申遗成功的究竟是什么?”课堂开始,关战修就将问题抛给了同学们。小记者们纷纷举手抢答,关战修却始终摇头表示不对。
关战修告诉小记者们,“北京中轴线申遗”这个表述并不完全准确。在2024年7月27日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究竟是中轴线申遗还是都城秩序申遗?应该是都城秩序。”
关战修讲到,理想都城秩序集中体现在建筑上,所以这次申遗以建筑作为代表。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自北向南依次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包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
课堂上,关战修为小记者们介绍了北京城“内九外七皇城四”的二十座城门,并引申出“四九城”城市设置规划背后所体现的都城秩序。中国文化以南为尊,所以中轴线的顺序应该是自南向北;古代尊左,所以城门设置时崇文门在左,宣武门在右;九门走九车,酒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经济收入,因此酒车走崇文门,囚车走宣武门;正阳门是“九门之首”,北京俗语 “我说前门楼子,你说胯骨轴子”就表示“我说的事情十分要紧,你讲的事情却完全不相关”……看似稀松平常的事情背后竟有这么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这么多的都城秩序,小记者们不禁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
“到底什么是秩序?”关战修告诉小记者,红灯停绿灯行、一节课45分钟都是秩序。“秩序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只有遵守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行。”
新京报小记者和关战修合影留念。新京报记者徐彦琳 摄
关战修告诉记者,这个“秩序”其实代表了中国人治理社会的方法。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能够维系5000年的文明不断,社会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秩序是潜移默化的,大家觉得很熟悉,但是又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尤其是现在的孩子比较缺乏对这方面的了解。比如人和人相处,其中的秩序应该是爱,而不是怕。所以我觉得今天的讲解是特别有意义的。”
“我们进行中轴线申遗的目的,也是让大众了解真正的城市管理秩序是什么。”关战修提到,在北京城建都的800多年间,随着城市的发展,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交织在一起,但其共同的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减少战争与争端,让老百姓生活幸福。“我们之所以把中轴线申遗,就是把各种各样不同的文明汇集并总结,形成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并且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华文明是怎样在治理社会,不是靠拳头、靠严令禁止,而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在家庭协商、社会协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秩序。”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