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长安:唐代的民俗与人文》,程蔷、董乃斌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本书以系统专业的民俗学研究体系为基础,运用与唐代相关的文学作品深入浅出地论述,复原出繁华多元的真实唐朝。所引资料涵盖诗文撰述、经史典籍、笔记轶闻、传奇小说、敦煌曲辞、碑铭墓志,以及民间传说、歌谣谚语等。以民俗学视角研究这些文献,讲解严谨而辩证,涉猎广泛又充满细节,让活生生的大唐世界得以从故纸堆中浮现。
>>内文选读
长安东、西两市中最能体现唐人诗化生活意向,且与诗人文豪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地方,还要算酒肆旗亭这种买醉寻欢之处。刘《隋唐嘉话》载初唐一则传说云:“李淳风奏:‘北斗七星官化为人,明日至西市饮酒。’使人候之,有僧七人共饮二石。太宗遣人召之,七人笑曰:‘此必李淳风小儿言我也。’忽不见。”故事之无稽毋庸多辨,而长安西市酒肆的出名却由此可见。事实上,酒肆旗亭固以东、西两市较为集中而有名,却是全城许多里坊中都有,只不过规模大小不等而已。至于全国各地,尤其是各类城市集镇,酒店或贳酒之家更是必不可少。今传唐诗中,饮酒之诗数量极夥,有的诗人如李白,其诗更被说成十分之九同女人和酒有关。而白居易则有“诗二千八百,言饮酒者九百首”之评。饮酒当然不必均在酒肆,但这一类题材涉及酒肆者确实几乎俯拾即是。
图源:视觉中国
初唐的王绩是个嗜酒如命之徒,一生留下许多与酒有关的轶事与诗文,其《题酒店楼壁绝句八首》写到了当时酒店供应的品种:“竹叶连糟翠,蒲萄带麹红。”(其二)写到了当垆的胡人(姬):“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酤。来时长道贳,惭愧酒家胡。”(其七)
在酒店饮酒,并在壁上题诗,这是当时的一种风气,也可以说是一种风俗,犹如现代的饭店酒家常喜邀约名人题诗作画悬挂于厅堂墙壁,以增加其店的文化色彩,提高其文化档次。只是唐时酒店题壁所写内容,多与眼前事直接有关,故往往富于真实切近的民俗意味。
胡人来中原经商开店,除做珠宝杂货生意外,经营酒肆也是主要行业,而“胡姬当垆”“胡姬劝酒”也就成为一种堪与“胡人识宝”比美的极具时代特色的民俗文化景观。胡人识宝我们将在下文论及,这里只说胡姬卖酒之事。
有一位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等人同时代且同为吴越之士的诗人贺朝,在长安游宦时曾写过一首题为《赠酒店胡姬》的诗。诗云:
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红铺新月,貂裘坐薄霜。玉盘初鲙鲤,金鼎正烹羊。上客无劳散,听歌《乐世》娘。
这是某次在胡人所开酒店饮酒后写赠给胡姬之诗,从中可以看到这个酒店设备相当豪华,菜肴也非常考究,而且饮酒时有音乐相侑,酒店还有精彩的歌舞表演。《乐世》,即唐时由西域传入的《绿腰》乐曲。据《乐府杂录》云,《绿腰》是一种软舞曲,由琵琶伴奏,曲调繁而急,宛转动听,听来令人有“正抽碧线绣红罗,忽听黄莺敛翠娥”之感,若由来自西域或有胡人血统的胡姬表演,自然更加富有魅力,所以诗人劝同饮的酒友们不要一醉即散,一定要留下来欣赏那动人的《乐世》歌舞。也许这歌舞的表演者就是贺朝赠诗的那位胡姬,也许在这酒店服务、表演的胡姬远非一人,诗题上的“胡姬”实系复数,总之,诗人的情绪显然是被她或她们调动起来了。这首诗虽短,其所提供的民俗文化信息却相当丰富。
酒肆本是任何人都可出入的公共场所,所以这里往往出现一些奇客异人,发生不少传奇故事。如《潇湘录·贞元末布衣》一篇说,“贞元末,有布衣,于长安中游酒肆,吟咏以求酒饮,至夜,多酣醉而归,旅舍人或以为狂”。就是这个“狂人”,结识了一位老叟。二人相识甚契,“老叟乃欢笑,与布衣携手同醉于肆”,成了忘年的酒友。这个布衣原来是个神仙有道之人,“后数日,不知所在,人有于西蜀江边见之者”。从这个故事可以约略知道出入酒肆的都有些什么人。
自然,酒肆更是文人墨客们流连忘返之地,所以往往与文学关系密切。
从贺知章、李白的结交经过,可以说长安酒肆提供了文人会友订交的最佳环境。孟棨《本事诗·高逸》载: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这则故事据李白研究家们考据,具体时间和真实性均有问题,但我们认为其民俗资料价值极其可贵。贺知章惊叹李太白为“天上谪仙人”,以金龟质酒与李白一醉方休的举动,以及李白欣然受之,遂与其结为忘年之交的反应,本质上符合二位诗人的独特气质,也符合盛唐人豪迈洒脱、乐观自信的时代性格。而以旅邸又兼酒肆,也正是当时长安市井的常见情景。故事中说,二人初识之后几乎每日相会。所谓“期不间日”,乃是每日相约谈诗论文,而长安诸酒家便该是他们相聚的最好地方了。
李白作为有唐一代最著名的高阳酒徒,可以说走到哪儿喝到哪儿,而有胡姬招客的酒肆,则是他更爱光顾之处。他在《少年行二首》之二中写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在《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之一中,又写到“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的情景。看来,唐代文士,无论出游还是送别,痛饮高歌都是少不了的内容。上引《本事诗》的后半,还述及李白被召入翰林后,某次玄宗召其进宫作诗,而他却在宁王府喝得酩酊大醉,“既至,拜舞颓然”。然而就在醉醺醺中,写出了格律精整、“笔迹遒利”的《宫中行乐词》五律十首。不过,李白的市井酒徒形象还是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刻画得最好。“饮中八仙”指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以及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八人。其中除了汝阳王、左相因官高位尊未必会到普通酒肆饮酒外,大部分人都和李白一样,是长安诸酒肆的常客,且看杜甫如何写李白的狂态: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长安市上酒家眠”一句不仅使我们犹如目睹诗仙李白玉山将颓的潇洒脱俗丰姿,而且使我们可以想见当日长安酒肆那种热烈与闲适交织的怡悦气氛。如参以其他资料,对此印象当会更深。如《太平广记》卷302引《集异记》一则志怪故事,云:
卫庭训,河南人,累举不第。天宝初,乃以琴酒为事,凡饮皆敬酬之。恒游东市,遇友人饮于酒肆。一日偶值一举人,相得甚欢,乃邀与之饮。庭训复酬,此人昏然而醉……
故事到此,并无志怪气息,其所述可以说是盛唐长安日常生活之一斑,正可与前引李白、贺知章故事相印证。
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传唱的著名故事,又向我们昭示,当日长安酒楼在某种程度上实具有文艺沙龙的性质。这则故事亦见于薛用弱《集异记》: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不能设想三诗人登楼饮酒会不谈诗论文。“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对唐人来说,诗酒文章本来是不可分的事。“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三诗人深知当时伶人爱用诗人之词入歌的习俗,于是暗暗相约:“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这是一种虽然有很大偶然性却相当客观公平的竞赛办法。不一会儿诸伶开始演唱自娱,王昌龄七绝二首,高适五绝一首,先后被唱,二人自然暗自得意。王之涣不免有点着急,乃说自己的诗是《阳春》《白雪》,必得诸伶中最佳之人唱之,又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后来那位妙妓果然唱起了王之涣的《凉州词》。王之涣算是赢了最后一局。值得注意的是,整个争诗名之胜的过程中,始终洋溢着友好欢乐的气氛。王之涣提出赌赛新条件,昌龄、高适“因欢笑而俟之”。《凉州词》唱出,王之涣开心地揶揄二人:“田舍奴,我岂妄哉!”三人还是“大谐笑”。因此惊动诸伶,邀他们入席共饮,于是“三子从之,饮醉终日”。有学者考证,认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开元中相会于长安绝无可能。我们认为,这故事的价值,本来就并不在于提供作家生平的确凿史料,而作为在民间盛传的文人故事,它却很精彩地反映了盛唐人开阔爽朗的心胸、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一般市民,包括伶官艺人对于著名作家的崇慕景仰和当时民俗生活的若干细节。
图源:视觉中国
酿酒业在古代中国发达已久,至唐代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各地均生产许多名酒。长安位居全国中心,长安的酒肆旗亭也就自然成为各地美酒佳酿荟萃之处。正因为这样,中唐元和、长庆间人李肇才有可能在他所著的《唐国史补》中开列出一份全国名酒的清单:
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蒲萄,岭南之灵谿、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䗫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菴摩勒、毗梨勒、诃梨勒。
既然长安市上酒肆旗亭为数甚多,它们之间的竞争便必不可免。为了更多地赢利和发展,有些财大气粗的酒家在选择店址、装潢店面、增添妓女歌舞侑酒之类服务项目方面极下功夫,力求压倒同行,独占鳌头,甚至不惜做出抬高酒价、降低酒质的非法不义行为。这些都是长安酒肆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中唐诗人韦应物曾在《酒肆行》诗中对此做过反映: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回瞻丹凤阙,直视乐游苑。四方称赏名已高,五陵车马无近远。晴景悠扬三月天,桃花飘俎柳垂筵。繁丝急管一时合,他垆邻肆何寂然?主人无厌且专利,百斛须后薄为大偷,饮者知名不知味。深门潜酝客来稀,终岁醇味不移。长安酒徒空扰扰,路傍过去那得知。
诗末云“长安酒徒空扰扰,路傍过去那得知”,说明上述某些堂皇表象背后的弊端与不良情况,并非人人皆知,而韦应物既写得如此凿凿,显然是对此深有了解的。任何社会都是复杂的,不可能是清水一盆,商界尤其如此。民俗风气也总是有善有恶、有良有窳。看到唐代长安酒肆业的繁荣及其文化意义,同时又从韦应物的诗看到这个行业存在的某些陋习乃至恶德,这才比较全面地看到了真实的、活生生的唐代长安民俗生活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