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句很逗的话:“来的时候,好好的,没想到回不去了。”
去钓鱼的人,站在河中小岛上,不一会就涨水了,这真的急煞人。
去山里的人,住了一晚上,因为一场雨,路基塌方了,就只能继续住,等人来修路。
真的,有太多的意外情况,让人找不到往回走的路。
人生也是如此,走过去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条单行道。你可以回头,但是路边的风景不一样,心情更不一样。
“五十知天命”,过了五十岁,人的命运就大抵如此了。
你会发现,回故乡的路更好了,但是人却回不去了,只有回忆,让人心酸到流泪。
01
走出家门,每一步都没有归途。
作为70后,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
祖祖辈辈,以“飞出山窝变凤凰”为光荣。
因而,我努力读书,不能上大学,就去上中专。反正不要在家里种地了。
拿到中专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父亲很高兴,还特意在门口,放了一挂鞭炮。
开学那天,母亲送我到学校门口,然后转身回家。我问母亲:“怎么就不住一晚,不去学校里面看看?”
母亲说:“家里忙,有母猪要产仔了......”
母亲到底舍不得老家的一头猪,一丘田。那是她赖以生存的东西。
我呢?读书的时光,一晃就过了,接下来,就是走上社会,找工作。
去了南方的东莞,后来又去深圳。
一年到头,没有赚到什么钱,但也没有太想家,毕竟,打工很苦,也没有种地那么苦。
再往后,工作稳定了一些,然后结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虽然城里的房子不大,但也算有了一个新的窝,能让自己生活好一点点,也让孩子能在城里读书。
回头看,每一次升学,都会和故乡远一点。
一开始去村小,每天中午和下午,都可以小跑着,到家里吃顿饭。
十来岁的时候,去乡里的完小,离家远了一点,但每个周末,还能回家。
十几岁,就去了隔壁乡的初中,然后去了高中。往往是一个月,回家两次的样子。
到了中专,只有寒暑假才回家。
去打工之后,故乡就遥不可及了。
一年回去一次。还得急急忙忙地抢夺车票,费尽周折。
身边也有很多老乡,工友,三四年都没有回乡了。他们甚至是一家人,都在东莞深圳这边打工。
结婚生子之后,回故乡就变成了探亲。
故乡还有老父母,过年过节,总得去看看。
父母也准备了很多的特产,也会唠叨故乡的改变。
村口多了一盏路灯,隔壁的大伯过世了,邻居老张去城里买房,开店了;村里的小学,不知道什么时候,没有了,接着是乡里的初中也没有了......给人印象就是,村庄的条件在变好,但是村里的人在变少,孩子就更少了。
唐朝时,贺知章辞官回乡,写下“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现如今,我们回乡,是“儿童偶见一两个,老人蹒跚迎客来”。
02
后半生,此心安处是吾乡。
本来打算,等自己退休了,也能来一场“解甲归田”。
但是到了五十岁,就会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
时代发展很快,人的流动更快。
从故乡走出去,费尽了功夫;回到故乡,应该费的功夫更大,除了经济,还有精神,习惯等等。因而,很多人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了放弃回乡。
以后,大概是三种安顿家庭的情况。
其一,父母已经过世了,把老家的门一上锁,兄弟姐妹就各奔西东。
就算是清明节,也不一定回老家,而是某一个兄弟,去扫墓就行了。
老家有什么事情,随礼可以,但是人不会到场。距离太远,也不一定能有假期。
其二,父母还健在,但是已经很老了,走不动了。种地是不能的,因此兄弟姐妹决定,把父母带到城里,一起居住。
毕竟,城里的条件更好,能够方便就医。子女也不要总是请假,能够顺便就把老父母照顾好。
其三,父母不在了,我们也慢慢干不动了。此时,我们的儿女也成家立业了。
我们决定,去给儿女带娃,儿女的难,帮一点是一点。
但凡帮助儿女带娃的人,以后的日子,多半是长期,继续漂泊的。
也有一些五十多岁的人,把小城里的房子卖了,然后把钱给了儿女,帮助儿女在大城市买房。至于自己住哪里,也许是租一间小车库,一个小门面,就行了,没有太多的讲究。
其四,我们不要管父母,也不要管儿女的一切。退休后,自由自在,但是也多半不会回老家去养老。
老家外表好看,但是灵魂已经凋零了,找不到童年的滋味。就是玩伴,也不见踪迹。
山里的风,有花香,也有泥土的气息,但是没有好的心情,是感受不到的。
多年来,在繁华的街道上行走,我们开始害怕孤独。或者,我们的根,从老家,搬到了街上。
03
原来,匆匆出走半生,归来不再是少年。
时间过得好快,头顶的 白发,不知什么时候,越来越碍眼;眼角的皱纹,真的可以夹住一只蚊子了。
也不知哪一天开始,你很少聊起故乡,不去触碰那一抹忧伤。
从期待回乡养老,到随遇而安,这是一次选择,也是和故乡的一次彻底告别。
人生过半,但我们依旧要向前,出发,再出发。
小时候,在老家眺望远方。
长大后,在远方思念故乡。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