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代,大唐诗坛群星璀璨,数不胜数,诞生了两千多名诗人。但如果要从中选出一生最幸运安稳的诗人,则非贺知章莫属了。他36岁高中状元,85岁寿终正寝,在朝为官近50年,却从未被贬谪。

在盛唐时期,像贺知章这样俊逸风流、才情出众的诗人比比皆是,可如他这般一生功成事遂,平步青云,为人旷达不羁却又善始善终的人,却寥寥无几。所以在世人眼里,他或许是大唐最好命的诗人。



公元659年,也就是唐高宗显庆年间,贺知章出生于越州永兴的一个书香门第。贺知章自幼聪明好学,“少以文词知名”,从小就是学霸,7岁能赋诗,9岁能作文,少年时代他的文章就在当地小有名气,到19岁时考中秀才,紧接着又考上了举人。

但他在进京考进士的时候却屡试不中,不仅如此,因为当时朝局动荡,导致科举考试一度陷入瘫痪状态,朝廷暂时中止了科举制度。但是,贺知章并没有气馁,仍然坚持奋发读书。

好在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朝廷恢复了科举制度。消息传到几千里以外的浙江萧山,寒窗苦读的贺知章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将消息告诉了母亲。母亲支持贺知章参加科举,这却让人到中年的贺知章喜忧参半。

喜的是这么多年他一直没放弃读书,如今科举恢复,有机会一展才华,考取功名。可忧的是,从此将离乡背井,难为母亲尽孝心。

可母亲劝诫他好男儿志在四方,于是带着母亲的期望,36岁的贺知章离开家乡,启程奔赴三千里之外的长安去赶考。当他拖着厚重的行李从老家赶到长安时,他心想自己要是能考中进士就好了。



果不其然,贺知章一考便中了进士,武则天钦点他为状元,留京为官。36岁的贺知章由此成为浙江省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状元,可见梦想是要坚持的,总能实现的。

这一年,是武则天证圣元年,武周王朝如日中天,武则天对贺知章的学问和诗文赞赏有加,当即安排他担任了国子监博士,也就是国家最高学府的老师,贺知章也开启了他长达50年的为官之路。

史书上说贺知章先是做了国子四门博士,也就是大学讲师,后来迁任掌管礼乐的太常博士,总之属于在朝野中风险性相当小的职位。

可日子一天天过去,贺知章新科状元金榜题名的光芒也渐渐黯淡,熙熙攘攘的洛阳城,一茬一茬的才子涌现,贺知章像个毫无存在感的职场透明人,一直拿着七品的微薄俸禄。

但好在,低调也有低调的好处。在疾风骤雨的变革中,曾经力挺李唐的骆宾王亡于战火,得罪武氏的陈子昂被迫害至死。只有存在感不强的贺知章,不管皇帝姓武还是姓李,他就待在学校授课校书,竟然岿然不动地挨到了开元盛世。

整整十八年,贺知章的职位和品级纹丝未动,贺知章本以为会一直教书到退休。没想到,命运并没有安排他就这样平淡地谢幕。



公元711年,陆象先加授同平章事。就任以后,他向唐玄宗举荐的第一个人才,就是自己的姑表兄弟贺知章。有了陆相爷的提携,贺知章才开始平步青云,短短五年间,从国子监教员,当上了太常寺少卿,从七品升到了正四品。

后来,宰相张九龄又非常赏识贺知章,推荐他当了《文纂》的主编,这可是唐玄宗亲自抓的“重点工程”,因此,书还没有编完,唐玄宗便封贺知章为礼部侍郎,后来又让他担任太子宾客,官至正三品。同时还加授银章青绶,称银青光禄大夫,后来又加授秘书监。

正授秘书监就是秘书省的最高长官,掌管国家的图书与修史,这个职位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清闲尊贵的职位。到这个时候,贺知章才走上了一个状元该有的仕途。

贺知章一生做了50多年的官,可谓是三朝元老,还曾当过皇太子的老师,可谓是名震朝野。按理说,这样应该是谨慎内向的性格。

但实际上,生逢盛世,仕途又顺风顺水,所以贺知章的性格豪放潇洒,他曾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四明狂客”。由于性情豪放,谈笑诙谐,好饮酒,也因此人缘很好,好多贤达志士都把他看成知己。

陆象先是贺知章的姑表兄弟,因此和贺知章关系最亲密,特别喜欢和他交往,他常说:“贺季真清谈的那种风度韵味,我只要一天见不到,就会产生鄙俗的念头”。



就连大诗人李白也曾将贺知章引为知己。公元742年,41岁尚未成名的李白来到长安后,已经83岁且官位显赫的贺知章竟然放下身段前去看望,亲自安排在长安紫极宫会见了李白。

当李白向贺知章呈上自己的一首《蜀道难》,贺知章看后大为惊喜,对诗歌中的磅礴气势赞叹不已:“这是谪仙人啊!”

两人越聊越开心,相约去喝酒,当两人喝得酣畅淋漓时,一摸兜里才发现都没带钱,这时候贺知章当即解下自己随身佩戴的金龟,这是他在京做官的通行证,唐朝三品以上的高官才有资格佩戴,是身份的象征。

可贺知章二话不说,便解下金龟当作置换美酒的抵押, 和李白一醉方休,真可以称得上是性情中人。

这一年,贺知章正担任太子李亨的老师,又是秘书监,于是竭力向朝廷举荐了李白。有三品大员举荐,李白顿时名震长安,不仅喜提“谪仙人”的称号,还受到唐玄宗召见,成为翰林供奉。而这份知遇之心,李白同样一直铭记于心,并和贺知章成为忘年之交。



而杜甫同样和贺知章有过来往,据考证,杜甫在33岁那年结交了贺知章,当时贺知章已经八十多岁了,他们应该是典型的忘年交。

杜甫曾经写诗怀念贺知章,说:“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说贺知章说着一口吴地的方言,在朝为官的时候就放荡不羁。

此外杜甫还有句描写贺知章的诗,说:“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贺知章喝了酒以后骑着马就像坐船一样,摇摇晃晃,因为老眼昏花,跌到了水井中,索性就在水井里睡上一觉。

杜甫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不过从中也能看出老顽童贺知章豪放旷达的性格。

贺知章性格豪放,为人旷达疏放,写出的诗也清新潇洒,《续书评》里曾评价贺知章的诗“纵笔如飞,奔而不竭”。

贺知章的诗词丰沛,偏隅的景色也能让他写出一股洒脱劲儿,比如最出名的那首《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整首诗朗朗上口,从树写到枝,从枝写到叶,从叶又想到春风,一气呵成,天然朴实,极尽风采。



贺知章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可惜,留传下来被收入《全唐诗》的仅有19首。

除了诗歌,他还写得一手漂亮的草书。贺知章和草圣张旭是好朋友,每次喝醉酒才愿意写,写得潇洒狂放。贺知章的书法全靠天分和机遇,不是苦练出来的,所以他的草书被人称为“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

而李白曾经称赞贺知章比肩王羲之:“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可惜贺知章的墨宝流传下来的很少,浙江绍兴的飞来石上有贺知章写的楷书《龙瑞宫记》,日本皇宫还藏着他的草书《孝经》,都气势磅礴,神采飞扬。

贺知章从武则天登基起就一直在朝廷为官,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显宗、唐玄宗四朝。这中间皇权更迭,发生了这么多权力斗争,不少官员曾被洗牌出局,而他没受波及,安然无恙。他为官做事50年,不仅步步高升,还衣锦还乡,善始善终,实在不可多得,可见其高超的官场打拼能耐,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贺知章能够创造奇迹,成为官场的“不倒翁”,离不开他的满腹才学。更重要的是他虽然身处官场,却尽量让自己出淤泥而不染,为人率直,无欲无求,为官期间,从不嫉贤妒能,远离是非,不进圈子,更不靠朋党升迁。凭借善良、平和、洒脱的个性,才得以在官场游刃有余且步步攀升。



唐天宝三年,也就是公元744年,贺知章已经85岁。在一场大病之后,精神恍惚的贺知章深感在长安什么也不缺,但是始终觉得心中有一个空白之处需要填满,这就是他的家乡萧山。

于是贺知章向唐玄宗李隆基提出自己要辞职当道士清修,还提出了告老还乡的请求。

望着年迈又生了一场重病的贺知章,唐玄宗还多次挽留,挽留不成,只能恩准,还将贺知章的儿子贺孚提拔为会稽司马,以便在家乡就近照顾老父亲。

当时的贺知章年事已高,为官多年,所以告别仪式特别隆重。唐玄宗亲自写诗送别,还亲自为他饯行,并下诏朝中文武放假一天,在城外大摆御宴,所有皇子皇孙和百官为他饯行。这宏达壮观的场面前无古人,可以说给足了贺知章排面,也让快要走到人生终点的贺知章迎来了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此外,唐玄宗为了表达对老大臣的敬重,特意下令划出绍兴镜湖的一片水面,送给贺知章当放生池。这样说来,这样情境下的回乡,远比一般的衣锦还乡还要风光。



叩谢天子以后,远离官场,终于可以回家,贺知章捐出京城的房子做了道观,在子孙的护送下坐轿南下,踏上了返乡之路。也许他之所以执着地回到家乡,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也是对落叶归根最好的诠释。

贺知章的家乡在越州永兴,就是现在浙江杭州的萧山区,一路车马劳顿,当贺知章回到故乡时,内心激动不已。毕竟50多年来,故乡是令他无数次魂牵梦萦的心灵港湾,也是唯一能让归根的地方。

村口的垂柳,粗壮了许多,在奔赴老宅的路上,贺知章遇见了几个孩童,不知道是谁家的孙子。孩子们笑盈盈跑上来问道:“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啊?看着眼生,是外乡人吧?”

对孩子来说,这就是信口一问,问完了也就完了,但是对于贺知章来说,却感慨万千,他在京城为官五十年,总以越州人自居。现在回到家乡,想到终于落叶归根了,没想到却被家乡的新一代当成了客人。这不就是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游子的感慨吗?



思绪万千之余,贺知章回家后,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朴实无华,像是家常话一样,可寥寥几句却道尽了无数思乡客内心的层层波澜,短短28个字,对于贺知章来说,也许更多的是自我调侃的超脱,可却令无数人为之破防,也使《回乡偶书》成为了经典。

贺知章回乡半年后不久便生了重病离世了,走完了自己恣意潇洒的一生。享年八十五周岁,就算拿到今天来说,依然称得上是高寿。



纵观贺知章的一生,福寿双全,官场顺畅,人缘极佳,一生平顺,按现在的话说,贺知章无疑是人生的大赢家,堪称完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