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年备货,少不了对联福字等春节饰品。
▲大哨头集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姹紫嫣红的鲜花吸引市民选购。
▲50余年,王同余(左)始终坚守剃头摊子。
红彤彤的对联福字营造喜庆的新年氛围,色香味俱全的特色美食让人垂涎欲滴,琳琅满目的年货商品吸引人们驻足选购……近日,记者走进热闹非凡的隐珠街道大哨头集,感受浓浓的年味和烟火气。
大哨头集位于琅琊台南路以西、峄山路以北,每逢农历三、八开集,拥有500多年的历史。进入腊月,每集客流量都在3万人次以上,最多的时候可达5万多人次。
年宵花成了大集“顶流”
1月12日,农历腊月十三,恰逢周末,来赶集的人格外多。沿着琅琊台南路往大哨头集方向走去,穿过入口处一段几十米的窄路,眼前豁然开朗:集市上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到处洋溢着喜庆热闹的气氛;对联福字、干果炒货、蔬菜水果等摊位沿街摆开,各类年货一应俱全、让人目不暇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曲热闹非凡的“交响乐”。
大集商品种类丰富,摊点设计和功能布局科学合理,水果蔬菜区、肉食海鲜区、干果炒货区等各个功能分区的摊位有序排列。“五六年前,大哨头集搬到了现在这个位置,临近春节这段时间是我们花卉行业的‘黄金时期’,蝴蝶兰、杜鹃、仙客来等年宵花成了人们的最爱,买回家摆着好看,为过年增添一份喜庆。”胡志强告诉记者,他从事花卉行业已经20多年了,每逢大集都会来摆摊,除了赶集卖花之外,他还打理着一个花卉大棚,除了自己培育的一些花卉外,现在在售的很多花都是从潍坊、临沂等地采购来的。绿意盎然的盆景、姹紫嫣红的鲜花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精心挑选自己心仪的花卉。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交易,胡志强开始给顾客换花盆,他动作麻利,没一会儿,一盆花就换好了新花盆。“卖出去的花越多,我心里就越高兴。”说到这里,胡志强的脸上满是笑容。
干果炒货人气足销售旺
要说大集上哪些摊位最热闹,那卖干果炒货的摊位绝对名列前茅。过年是干果炒货的热卖期,瓜子、葡萄干等是不少家庭的“过年必备”。在一处干果炒货摊位前,记者看到这里挤满了人,摊主正忙着给顾客装瓜子,身后的炒货机发出轰隆隆的声响,花生、瓜子在炉膛里上下翻飞,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引得人们上前询问购买,大方的卖家总是让人先尝后买,顾客随手抓起品尝,唇齿留香。
过年蒸馒头是老传统,相较于平时吃的馒头,过年的馒头多了一样干果的装饰,那就是甜甜的红枣,因此又被称为“枣饽饽”。在崔炳宝的摊位前,顾客正认真地挑选红枣。“我卖干果有25年了,临近春节,红枣是大家选购相对较多的品类。”崔炳宝告诉记者,他的摊位上光红枣的品类就有十余种,大小、甜度、产地各不相同。“现在买的枣就是准备过年蒸馒头用的,枣的个头不用特别大,最好每一个的大小都差不多,这样蒸出来的馒头更漂亮。”市民杨兰芝告诉记者,过年蒸“枣饽饽”是传统习俗,每个馒头用几个红枣都是有数的,不用买很多,但是挑选的时候要挑那些表面完整、大小均匀的红枣。
七旬剃头匠“孤独坚守”
作为时代发展变迁的见证者,大集的存在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传统的坚守。
“老王,还得等几个人?”“还有两个,等等吧。”71岁的王同余是大哨头集上仅存的剃头匠,从父亲手里“继承”理发手艺以来,已经在大集上干了50余年。一辆电动三轮车、一套剃头工具、一个棉布搭起来的简易棚子成了他的“全部行头”,一年四季陪伴他赶大集。
“从家里到集上,骑电动三轮车得半个小时,我基本早上6点多就到大集上了,到的时候就有老顾客等在这里了。”王同余告诉记者,自己原来是骑摩托车,后来年龄大了,出于安全考虑,换成了现在的电动三轮车。“孩子们早就不让我干了,但是待在家里实在是没意思,不如在大集上跟老伙计们拉拉呱舒坦。”王同余说,自己现在身体还算硬朗,干了一辈子剃头行当,放下还有点舍不得。“原来这大集上,像我这样的剃头摊子有七八个,我是年纪最小的,到现在就剩我一个人了。”王同余告诉记者。
岁月匆匆,新旧更迭,发展永远是时代的主旋律。作为承载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地方特色的商业形态,大集不仅仅是提供买卖的市场,更是人们交流情感、传承传统的场所,传统手艺为群众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消费体验。
出行指南>>
公交:乘坐105路、510路等线路在大哨头公交站下车
自驾:可直接导航至大哨头集
(大众新闻·青岛西海岸报记者 梁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