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领域频频出现一些家长无理取闹的现象,这不禁让人发问:教育到底怎么了?为何本应是携手育人的家校关系,会滋生出如此多的不和谐音符。
一方面,家长过度焦虑是重要诱因。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家长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孩子的学业成绩与未来发展划等号。
一旦孩子成绩出现波动,或是在校遭遇一点挫折,如未被选为班干部、竞赛失利等,家长便将矛头指向老师与学校,认为是教育教学环节出了问题。
比如,一次考试孩子成绩不理想,家长不反思孩子学习方法与自身陪伴缺失,却执意要求老师给孩子单独补习、额外开小灶,甚至大闹学校,指责老师教学不力,全然不顾整体教学安排与公平性原则。
信息时代的信息不对称与误导也 “火上浇油”。网络上充斥着各类碎片化教育信息,真假难辨,一些所谓 “教育专家” 宣扬极端教育理念,让家长们陷入迷茫与跟风。
部分家长看到一则 “快乐教育至上” 的推文,便要求学校减少课业负担;转头又看到 “刻苦刷题才能成才” 的帖子,又抱怨学校抓学习不紧,朝令夕改,让学校、老师无所适从。
而且社交媒体上个别极端教育案例被广泛传播、放大,引发家长恐慌,总担心自家孩子也会遭遇不公,于是草木皆兵,稍有风吹草动就采取激进方式维权。
再者,部分家长自身教育素养欠缺,不懂教育规律。他们将孩子视为私有物品,以自我为中心衡量教育对错。
老师正常批评教育孩子,本是帮助纠错成长,家长却认为伤了孩子自尊,不分青红皂白找老师理论;学校组织实践活动,稍有磕碰擦伤,家长就索要高额赔偿,过度宠溺孩子,不理解挫折教育意义,破坏教育生态平衡。
为改善这一局面,需多方共同努力。学校要强化家校沟通,定期举办家长会、教育讲座,不仅分享孩子学习情况,更要普及教育理念、方法,让家长理解教育复杂性,引导理性看待孩子成长。
设立家长学校,提供系统学习课程,提升家长教育素养,明白孩子成长需家校共育,而非单方面指责。教师提升沟通技巧,遇分歧耐心解释,主动化解矛盾,以专业赢得家长信任。
社会层面,规范网络教育信息传播,打击虚假、误导性内容,邀请权威专家解读教育政策、答疑解惑,为家长提供可靠知识源。
家长自身要调整心态,放下焦虑,关注孩子全面成长,尊重教育专业性,与学校、老师相互支持,共同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环境,让教育回归宁静与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