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海域总面积13.6万平方千米,拥有大小海湾125个、海岛2214个,大陆海岸线总长3752千米,居全国第二位,大型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居全国之首,发展港口经济优势明显。近年来,福建省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大力促进港口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港口对外辐射能力显著提升,港航交通运输结构持续优化。
当前,福建省港口经济发展仍面临以下问题:一是行业体量整体偏小,辐射区域较为有限;二是港口群协同发展不足,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三是港口枢纽作用发挥不够,集疏运体系不完善;四是临港产业耦合性不强,与港区关联度不大。为此,民建福建省委会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福建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是加快整合港口资源,推动一体化、协同化发展。继续全面推进全省港口资源深度整合融合,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发挥沿海港口整合总体优势,提升港口影响力和竞争力。借鉴宁波舟山港合并经验,按照《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20—2035年)》要求,厦门港、福州港、泉州港根据各自规划、定位,做好港口建设及产业谋划。此外,由福建省港口集团牵头,借鉴江浙、广深、沪鲁等沿海口岸先进经验,打破沿海四大港口群条块分割局面,促进港口生产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最佳组合,实现省内国有港口企业一体化经营。
二是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一是发展临海能源工业。聚焦新能源和燃料电池、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能源重点产业集群。加快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建设,开展“海上风电+储能”试点项目建设,推动海上风电储能产业化应用。二是发展临海化工产业。围绕“两基地一专区”打造千亿级临海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延伸拓展古雷石化、万华福建等石化龙头企业的下游产业链,加快推进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等项目落地生产,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大量集装箱箱源。三是发展临海物流业。打造临港工业、临海产业园对应的临港物流园区及物流经济,建立东南散货物流集散中心,发挥罗源湾、莆田等地大宗散货深水码头优势,建立大物流基地,覆盖周边,辐射全国。
三是优化交通网络,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一是加快疏港公路建设。推进“纵横”高速公路主骨干架和四大港区疏港公路、高速公路支线、连接线建设,完善与省内及周边地区重要工业基地、产业中心、重要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积极谋划福州港江阴莆头至江涵大桥路段公路铺设,推动莆田货物向江阴港区喂给。二是加快港区铁路支线、疏港铁路建设。构建福州港依托温福、向莆、合福、鹰厦等铁路拓展内陆腹地的格局,形成便捷铁路运输网,依托厦门港、泉州港分别打造厦门-漳州-龙岩-赣州线、泉州-莆田-三明-抚州线。三是加快推进传统铁路、公路、港口货运枢纽改造升级。重点建设福州江阴港口物流中心、厦门海沧港区物流中心等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和多式联运功能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加快形成发达的物流网络。
四是打造环台湾海峡港口群,全面推进闽台港口融合发展。一是在对台贸易和通道建设方面,优化对台中转货物操作流程。协调海关积极探索开展提速两地快件、农渔产品、水果、面板等产品通关时效的新模式。尽快明确大小三通货运航线补贴形式及标准,推进企业拓展海运快件业务。二是对台货运方面,支持在厦门港开展台湾货物整船换载试点,吸引台湾进出口中转箱在厦门港中转,降低船公司运营成本,做大厦门港国际中转业务。同时,港口发展中心可适当减免对台货物港务费,争取更多对台业务落地。三是支持海峡两岸建设临海产业和新兴产业合作基地,重点推进闽台机械、临海石化、海洋旅游等万亿产业集群,以及现代渔业、海底储油、航运物流、海洋信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合作,为推进两岸临港产业协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记者 胡美东|邱郁雯)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