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16日报道(文/陈冬书 伍岳)1600多年前,65岁高龄的中国高僧法显前往斯里兰卡取经求法,受到当地人尊崇,从此开启中斯两国绵延千年的情谊;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在下西洋途中,数抵锡兰,布施香礼,留下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如今,法显求授佛法时暂居之处已建起了一片村落“法显村”,传颂着这位高僧留下的故事。郑和下西洋时立起的“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成为科伦坡国立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
经受岁月的洗礼,中国与斯里兰卡交往与合作稳步推进,民生工程与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项目相辅相成。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互利共赢,沿着历史的足迹,两国的友谊持续发荣滋长。
“从0到1”惠民生
在斯里兰卡中部地区,与饮用水相关的慢性肾病(CKDu)盛行。数据显示,自1990年以来,斯里兰卡CKDu患者高达4万余人。2015年3月,中国科学院与斯里兰卡城市发展与供排水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正式决定开展CKDu追因与饮用水安全保障研究合作。从此,中国科学家们围绕CKDu追因与饮用水安全保障研究,在斯里兰卡开展了一系列扎实的研究合作。
2017年9月起,中科院采用纳滤、电渗析等技术,通过联合研究和企业捐赠等方式在斯里兰卡CKDu病区建设了四处饮用水示范工程,为当地5000余名村民和1300余名小学生提供了安全饮用水。位于斯里兰卡康提市的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中斯水中心),累计为当地培养30余名医护人员、20余名肾病调查人员、20余名水务人才和30余名硕博研究生。
“我们已经打好了从0到1的基础,今后的合作一定会从1到无穷。中国已经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我们希望用科技合作为斯里兰卡人民带来更多福祉,让这一项目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典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魏源送说。
在斯里兰卡南部群山环抱的萨伯勒格穆沃大学,孔子课堂的教师将中国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偏远山区;在西北省马坎杜拉,中国热带农业专家把农业技术带进当地果园,帮助农户增产丰收;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云南省医疗队在斯开展义诊,为当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复明手术,帮助患者重见光明。以心相交,赓续友谊,这些惠民生的“小而美”合作项目在斯里兰卡不断开花结果。
谈及两国各领域合作前景,斯里兰卡“一带一路”组织(BRISL)主任玛雅·马朱兰说,斯里兰卡政府期待利用中国的技术和创新知识来引导本国制造业进步。此外,中国在农业、水产养殖和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对斯里兰卡的发展也大有裨益。“斯里兰卡敞开双臂欢迎来自中国的产品、技术、投资,斯中合作仍具备很大潜力。”
把电站印到纸币上
2024年12月27日,中国援助斯里兰卡低收入人群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仪式在科伦坡南郊莫拉图瓦举行。斯里兰卡总理哈丽妮·阿马拉苏里亚出席活动,她对中国给予的援助表示由衷感谢。致辞中,她又一次提到70多年前那份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大米和橡胶的贸易协定》。
1952年,斯里兰卡与中国冲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签订《米胶协定》,不仅彰显了两国不畏强权的民族风骨,也开启了两国现代史上互利共赢的合作典范。时至今日,斯里兰卡政府官员出席各种同中国相关的活动时,依然经常追忆《米胶协定》的友谊故事,弘扬“独立自强、团结互助”的“米胶协定”精神。
如今,两国之交早已超越大米换橡胶这般互利模式,在能源、农业、科技、安全等多领域生根发芽,结出共赢之果。“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普特拉姆燃煤电站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斯里兰卡第一座燃煤电站。电站发电量占斯里兰卡总用电量的约40%,发电成本只有从前燃油电站成本的三分之一,电站2014年全面投运后,斯里兰卡全国电价直接下调四分之一,极大缓解该国用电紧张局面,使千家万户受益。
普特拉姆燃煤电站因其重要贡献,已经印在了斯里兰卡100卢比纸币上,这一利民项目变成一个重要地标,不少斯里兰卡民众前往此地拍婚纱照、生日照,打卡留念。
中国招商局集团投资并运营的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已连续8年获得亚洲货运周刊评选的“亚洲最佳集装箱码头(400万标箱以下)”,通过“把港口蛋糕做大”的方式,带动整个科伦坡港实现跨步飞跃。“是中国速度、中国建设,带领我们蒸蒸日上。”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商务及市场营销高级总经理卡特里奥纳·贾亚孙德拉说,斯里兰卡内战结束后,提出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建设航运、航空等五大中心。招商局集团克服重重困难,将原定合同中60个月的建设周期缩短至28个月,南亚第一座深水码头就此诞生。 “现在,码头为斯里兰卡政府创造了大量税收和就业,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贾亚孙德拉说。
中企还在斯里兰卡中部承建了17公里的水渠项目,目前主体已经完工,将极大缓解当地旱季严重缺水和农田灌溉难题;在首都科伦坡,港口城高架桥项目已全线贯通、即将通车,将完善斯里兰卡港口物流、促进区域贸易……
带来“变革性影响”
斯里兰卡网站“每日财经”近日盘点了斯中合作的重点项目和领域。其中写到,科伦坡港口城和汉班托塔港等标志性项目,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斯里兰卡产生“变革性影响”的典型案例。
变革,是由怀疑到认同,最终实现和谐相处、美美与共的融洽图景。汉班托塔国际港口集团人事部高级经理吉万·普雷马萨拉说,企业刚来到这里时百姓多有疑虑。数年过去,人们逐渐认识到汉港的发展确实能够带动经济发展、改善就业环境,真正体会到这一重点合作项目蕴含的高水平、可持续、共赢发展理念。如今,汉港带来的1000余个工作岗位中,98%都是斯里兰卡员工,其中75%的员工来自周边较贫困地区。
此外,汉班托塔国际港口集团还在本地积极履行企业责任,推动绿色港口建设和“人象和平”,培育珊瑚、保育海龟,与岛内最贫穷地区之一的肯达村提出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建设航运、航空等五大中心共建“丝路爱心村”,惠及2300多名贫穷村民,将生态责任与民生福祉一同纳入共建“一带一路”项目长远发展的宏伟蓝图。
变革,是由彷徨到充满希望,代表着可以预期的更美好未来。科伦坡港口城员工鲁维妮·恰米卡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她身边的同学大多都认为国内工作潜力小、待遇差、管理落后。但恰米卡入职后发现,港口城的工作完全不一样,她在这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接触到最先进的产业和管理模式。“我想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在斯里兰卡,只有留住了年轻人,国家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科伦坡港口城首个永久建筑游艇码头商业项目1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斯里兰卡外交部长维吉塔·赫拉特在开工仪式上再次提到“变革”一词。他说,对斯里兰卡而言,港口城新项目的建设是一次“变革式飞跃”,“体现了斯里兰卡对未来的雄心和对创新的承诺”。
促进两国民心相通
斯里兰卡南部加勒市附近有座“中斯友谊村”,这里的村民曾因2004年印度洋海啸而流离失所。灾难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捐建了这座村庄。20年后,村里147户人家依然铭记着这份情谊。在村头纪念碑、住宅门牌以及村民身份证上,记者看到,“中斯友谊村”已成为这里的正式名称。“我们常怀感激,中国是我们永远的好朋友。”村民萨曼普里亚说。
斯里兰卡外交、外国就业和旅游部副部长拉纳辛哈说,中国的法显、郑和来到这片土地播下文化交流、民心相亲的种子,如今两国人文往来已成为双边关系发展和人民友好的牢固纽带。他说,斯里兰卡希望在旅游、留学等人员往来方面加强与中国合作,例如恢复科伦坡与北京之间的直航、进一步完善签证便利化措施等。“我本人就是在中国完成的博士学业。我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斯里兰卡的年轻人到中国学习,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互信。”拉纳辛哈说,“当然,我欢迎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我的家乡做客。”
玛雅·马朱兰表示,当前,斯里兰卡政府施政重点在推进国内变革,以改善民生、重振经济为第一要务,其对外政策正服务于这一目标。“斯里兰卡已经认识到同中国进行高水平的合作能够增强本国的经济韧性和发展潜力。我认为斯里兰卡政府非常希望吸引更多符合国家长期目标的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特别是在交通、能源和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