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1914年7月底8月初,欧洲爆发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3日又对法宣战;4日英国对德宣战。于是协约国和同盟国双方各国相继参战,战局全面展开。

1、进攻山东的缘由

当时,日本正处在内外交困之中。国内,经济困难,政局不稳,从1912年底到1914年初,不到一年半就三次更换内阁,国外,日本同英国在长江流域争夺铁路权,痛感财力不足,难占上风,所以,日本朝野侵略势力都十分欢迎这次战争并急盼参战。参战可以给日本经济带来繁荣,可以趁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加强日本在远东的地位,可以“进一步打开向满蒙及中国本土发展的道路”,甚至有一举而独霸中国的可能。



所以,元老井上馨欢呼这是“大正时代的天佑”,呼吁停止党争,举国一致,享受这个天赐良机。

日本以参加哪一方作战最为有利,这个问题早就决定了。大隈内阁的外相加藤高明和军部人士都认定协约国方面占有军事优势,德方必败,同时担心俄国会夺取胶州湾作为战利品,于是决定对德作战,出兵山东,捷足先登。

日本侵华,自从“三国还辽”以来,经过20多年的锐意经营,北路已占据旅大租借地,掌握南满,南路已指定福建省为势力范围,现在趁机从山东中间突破,可以造成侵华的极好形势。所以,几乎没有经过什么争论,就确定了进攻山东这个战略方向。

还在英国参战的前一天,日本第二舰队就作好了战斗准备,在佐世保待命出动。参谋本部也在着手制订进攻胶州湾的作战方案。

日本政府认为,只有以英日同盟的名义应邀参战,才能师出有名,掩盖它侵略中国的真实目的。所以,它首先争取英国的正式邀请。

它对英国甜言蜜语地说:

“陛下政府可以信赖日本,一旦召唤,即将全力援助盟邦;援助的理由和性质完全由陛下政府决定。”

英国本来想阻止日本参战,因为它企图在战争中把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据为己有。但是,为了消灭德国的远东舰队,又不能不依靠日本海军的协助;更害怕日本愤而倒向德国一边,对战争大局不利。所以,英国对日本参战问题犹豫反复,直到8月7日,英国商船在中国海受到德舰攻击,才在当天照会日本,要求出动舰队搜索并消灭德舰。日本为了使英国不能反悔,内阁当天连夜开会通过参战决议,并很快完成了一切法定手续。



接下去便同英国谈判参战条件,坚持要在宣战书上写明由于履行英日同盟义务而应邀参战,坚持战争行动的目的是“消灭德国在远东的一切力量”,不受任何地域、任何范围的限制。谈判出现僵局。8月10日,英国撤销了7日的参战邀请,并有意同德国谈判在远东互不侵犯。日本见局势微妙,前途叵测,就赶紧在15日向德国提出最后通牒。

最后通牒打出维护英日同盟协约的招牌,提出两个“劝告”条件:

一、德国军舰立即从日本海和中国海撤退或解除武装;二、9月15日以前将胶州租借地全部无条件交给日本,以备将来归还中国。

限8月23日正午前答复。德国置之不理。日本23日对德宣战,27日第二舰队封锁胶州湾。日置益公使在向中国政府通知对德通牒时,竟横蛮地说:

“此事与中国无关,中国只能服从通牒内容,如果中国发生任何内乱,日英将加以镇压。中国被当做敌国一般对待。”

袁世凯为逃避日本侵略,8月6日曾向美日建议,由三国出面劝告各交战国,把战事局限在欧洲;又曾秘密同德国谈判直接归还胶州;后来还与虎谋皮,要求中日共同出兵攻打胶州。这些努力,都在日本的恫吓之下,被迫撤回原议。日本还抓住袁氏弱点,以不再协助取缔南方革命派相要挟。袁政府遂完全屈服于日本淫威之下。

2、占领山东的屈辱

北京政府8月6日曾宣布中国“局外中立”,日方毫不尊重,肆意破坏。起初,北京政府应日方要求,将潍县以东,海庙口、掖县、平度、古岘以西划为中立外区域(又称行军区或交战区),中国驻军暗中撤退;胶济路潍县以东听任日军布置,以西由中国军队守护;并表示只要能保全中立国体面,将暗中给日军以方便。这连日本外务次官松井都表示“感悦”。

但是,9月2日,日军忽然强行在中立区的龙口登陆,事先还警告中国不许抗议,连提一个形式抗议都不允许。中国政府只好声明:参照1904年日俄战争先例,凡在日德行军区域中,中国政府不负完全中立之责。

德国声明不承认这个对日方有利的行军区。日本趁机宣布:由于德国的这一声明,今后行动范围决定于敌方行动,不能再受交战区的限制。于是,彻底破坏了中国的中立。



日军名为对德作战,却把进攻矛头首先指向中国。龙口登陆后,不南下攻青岛,却背弃自己原来提出的“潍县划界”的要求,驱师西进,25日占领潍县车站,并要中国方面协助日军占领胶济全线,“若有冲突,日本将认为是助德敌日之举”。中国政府交涉未已,10月2日潍县日军又悍然而进,6日占据济南车站,强夺了胶济全线,并在济南留下部分驻军。

日军在完全占领胶济路之后,10月底,才开始总攻青岛。英军一千人左右参加行动。11月7日青岛攻陷,10日正式接收。

整个山东凡日军占领之地,都实行军管。胶济路由商办改为日本官办,中国员工全被遣散,中国路警被勒令退出铁路线,改由日军派驻守护队,还在济南建造一座功率强大的无线电台指挥一切。

青岛市内,中国居民逃散一空,日本移民大量涌入,兴建永久性建筑,作长期殖民打算。青岛海关被日军接管,全部改用日本人,账册文件限定用日文,拒绝中国政府派去的新税务司,坚持人选应由日方推荐,中国政府只能任命。

在山东各地,日本企业到处强行入股,进行经济渗透。到1918年,统计共有3万多人,办工厂25家,资金达5000万日元。花生出口、沿海盐场均被日方垄断,山东财政收入因之大为减少。

日军占青岛后,允许德侨继续自由营业,德俘遣往东京时,在火车站还受到佛教青年会的欢迎,十分友好。

相反地,日本占领者却把中国人民当成亡国奴,横加迫害。10月14日,平度县日军张贴斩律五条,尤为残暴。

五条中,只有第二条“切断电线或倾损者”是具体的第一条规定“妨碍我军一切行动者处斩”,完全是莫须有,可以任意杀人;第三、四条为赏罚;第五条为连坐,“一人之犯,该村人民尽处斩刑”,许多乡民因而被集体屠杀。侵略日军所到之处,奸抢烧杀,无所不为,甚至有因为日兵要毛驴,给了他骡子,而被他刺刀捅死的。人民受难,痛苦不堪。

青岛攻占后,英军很快地撤走了,日军却毫无动静,反而架电线,办邮政,表明要长驻下去。中国外交部要求撤军,日方不给正式答复。这时日本报纸上出现种种言论,说什么最后通牒上关于归还胶州的诺言“已因德人拒绝而无效”,“胶州可视为战利品,毋庸归还中国”。



中国报刊对此提出质问,日本外务省反责怪为“不负责任”。加藤外相多次在国会强调:日本对英美和中国都没有订过必须归还胶州的协议,最后通牒上的宣告“无论如何不能构成一种诺言”,露出了一副赖账者的无赖面孔。

日本拒不归还青岛以及在占领区的种种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浪潮。各地游行请愿,纷纷要求取消交战区,有些地方开展了抵制日货运动。北京参政院也不得不对山东前途问题向政府提出质询。袁政府迫于民意,1915年1月7日正式照会日、英驻华公使,宣布取消战区,恢复原状。日本12日复照,反责中国政府不该“独断处置”,宣称“不受约束”。16日,北京外交部再次照会日本讲理。这时,大隈内阁全面侵华的前奏演毕,正戏开场。侵略者又跨出了举世震惊的一步一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3、臭名昭著的《黑龙会备忘录》

追溯二十一条的渊源,由来已久。可以说,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夺得旅大租借地和南满、站稳脚跟之后,就在考虑如何进一步侵略中国的问题了,1910年1月30日,国会就有人提出过“延长南满铁路租期”这样的主题。

1913年1月初,驻英大使加藤高明返国就任桂太郎内阁外相前,曾两次与英外交大臣格雷晤谈,提出旅大租借地和南满、安奉两路延长期限的愿望,并取得了格雷的谅解。1914年4月,元老会议保荐大限重新组阁时,曾要求大隈筹划解决满铁、汉冶萍公司和福建省问题,以确保日本利益,大限当即表示同意。

至于二十一条要求的具体内容,是在欧战爆发后和入侵山东期间形成的,这时,日本的野心从“彻底解决满蒙问题”扩大成了“根本解决中国问题”,即谋求在华霸权。像参谋次长明石元二郎所说的,“胶州问题不过是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一个可乘之机”,这个大方向是基本一致的,但是,究竟采取什么手段,要达到哪些具体目的,意见还有分歧。



元老们主张对袁世凯采取怀柔政策。

9月24日他们在内田山井上馨家中商定:

从法国吸收资金,以日法银行名义贷款给北京政府,取得袁的好感和信赖;派有威望有手腕的人去说服袁世凯;就归还胶州换取权利达成协议;在不违反机会均等原则下与袁签订政治、经济协定。

陆军中坚层主张威压政策。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福田雅太郎8月7日向外务省建议实现满蒙自治。陆军次官大岛健一主张以归还胶州为交换条件并吞满蒙。

参谋次长明石元二郎(8月16日)、军务局长田中义一(8月18日前,具体日期不详)、驻华公使馆武官町田经宇(9月21日)先后上书陆相冈市之助,提出侵华方案。

明石和田中着重在满蒙,町田着重在山东和长江流域,并控制中国政府。冈陆相综合这些意见,于11月向内阁提出《日中交涉事项觉书》,其内容可视为后来二十一条的雏型。用什么手段去让袁世凯答应这些要求呢?

田中认为“要有不惜以匕首加诸袁世凯的决心”。明石主张:袁世凯不接受,就不从山东撤军,同时不再协助取缔南方革命党,还可以同俄国合谋着手处理满蒙,或促使张作霖宣传满蒙自治;总之,使袁大吃一惊的手段是很多的。

右翼政治浪人团体更为激烈。10月9日,臭名昭著的黑龙会提出了《解决对华问题意见书》(即《黑龙会备忘录》),设计了详细而狠毒的侵华方案。



这个备忘录除提出上述侵华目标外,还设计了一系列的策略,它说:

袁世凯惯施权术,表面对我友好,实则依赖列强以遏制我国。袁不能得国民信任,被骂为卖国贼,所以盲目地支持他,将铸成大错。帝国不如诱导革命者及对袁不满者使中国内乱,推翻袁世凯,然后从中选出一人组织新政府,以统一全国,同时我军协助其恢复秩序,并保护其人民之生命财产。

如此,新政府必受拥戴,对日本亦必信赖,从而订立日中防守同盟,当非难事。对于列强,不用说,日中同盟不能伤害其既得利益,特别是要与俄国达成谅解。俄据有北满、外蒙,与我利害相同,对我方案必然赞同,并能在将来与我密切合作,维持东亚现状。英国如能继续保持长江流域及西藏之权益,就不会反对,当前致力于欧战,亦无力反对。英俄不反对,法国态度可以想见。值得考虑的是美国,但只要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及利益均沾,不损其在华利益,它就没有理由反对。美国在远东有一个舰队,但不十分强大,不用害怕。以上策略,在此后几年间一再运用,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其效验。

主张强迫中国缔结“日中防御同盟”,订立秘密条款,使中国自愿依附日本。

秘密条款包括:

承认日本在南满、东蒙的特殊地位,让与该地主权,委托日本管理;承认日本享有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福建沿海重要港湾租给日本作海军基地,并让与该省的路矿权益;中国陆军由日本训练,军事工业由日本协助建立;委托日本整顿财政、改革税制、改革教育制度;政府各部门大量聘用日本顾问;中国与外国订立借款或租让条约均须日本同意;等等。

黑龙会还纠合其它团体举行演讲会、座谈会,以“国论"的名义,抨击政府外交缓慢,要求果断迅速解决中国问题。

以上种种侵华意见,都反映了当时还比较幼弱的日本垄断资本的要求,即企图以政治和军事手段弥补经济实力的不足,趁欧战之机造成独霸中国的既成事实。它们之间只是在方式方法、渐进急进上有所差别罢了。



各种侵略方案集中到大隈内阁。以建树“永久确立日本帝国在满蒙地位的大功业”为抱负的加藤外相,侵华积极性不亚于任何人,只是他毕竞是外交老手,所以谨慎地把触及英美利益的条款合并为一大类(即后来的第五号要求),称之为“希望”条款,以免在国际上过于被动。

加藤还认为,办这样的交涉,需要选择一个“心理的时机”。11月7日青岛陷落,他才认为时机到了,10日就向内阁提出要求大纲,11日内阁通过对华交涉训令,12日召驻华大使日置返国面授机宜,12月2日天皇正式批准,3日加藤亲手将训令交给日置,命其返任,伺机提出。

所谓机会,就是袁氏的帝制自为。袁世凯想当皇帝,这时不仅流露于言论,且已发端于行动,只是还没有公开化。攻占山东,不过具有较大外部压力;促进帝制,才能加深袁的内心矛盾。

为此,日置返任后,12月间与外交次长曹汝霖多次密谈,力劝袁改制称帝,说“敝国向以万世一系为宗旨,中国如欲改国体为复辟,则敝国必赞成”。通过曹汝霖把信息传给了袁世凯。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